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吃肉当选冷却肉

热鲜肉往往不符合卫生标准

热鲜肉是指清晨宰杀、清早上市,还保持着一定温度的畜肉。热鲜肉一直被认为是最鲜的肉,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贮存时,经宰杀放血和简单处理后就直接上市的热鲜肉,一旦过了尸僵期,其组织中的各种降解作用增强。

其中,三磷酸腺苷分解产能,又会使肉温上升(有时温度可达40℃—42℃)。此时的畜肉组织中酸性成分减少,pH值上升,加之畜肉表面潮湿,为细菌的过度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且热鲜肉在流通中最低温度也有10℃,最高时可达35℃左右,在批发、零售到用户食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空气中的尘埃和苍蝇、运输车辆、操作人员的手等多方面的污染,细菌大量繁殖(常见的有四联球菌、葡萄球菌等),造成肉表面腐败,形成黏液或变质。一般认为,热鲜肉的货架期不超过1天。在炎夏,几个小时后,热鲜肉的带菌量就会不计其数,不仅极易腐败变质,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国家肉类食品卫生标准对鲜猪肉的要求是: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外表湿润不黏手;坚韧,指压以后立即复原;具有猪肉固有的气味,无异味。但是热鲜肉往往到了消费者手中时已经不符合上述标准了。

热鲜肉最好低温保存隔天食用从动物被宰杀到被食用,热鲜肉所经过的时间短,一般都未能完成正常的成熟过程。刚死不久的动物,其肌肉纤维呈僵直状态。只有经过解僵、成熟过程后,氨基酸、肽类等风味物质才能形成,肉的味道才会鲜美。如果是处于僵直期的肌肉,其酸度逐渐升高,硬度逐渐增大,可以增大到原有硬度的10—40倍,使肌肉的物理性质显著改变,表现为质地坚韧,缺少汁液,难于咀嚼,由此影响到消化、吸收,这在客观上降低了肉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畜禽被宰杀后,其肉的成熟所需的时间大致如下:猪为2—3天,鸡为3—4天,而牛则要7—8天。可见,热鲜肉购买后如果立即食用,肉的味道并不鲜美。因此,最好将热鲜肉放在冰箱冷藏室等低温环境中保存,隔天食用。

冷冻肉营养损失大

采用-25℃以下的低温使鲜肉快速降温并完全冻结,然后保存在-18℃条件下,以冻结状态销售的肉称为冷冻肉。由于低温,冷冻肉的组织呈冻结状态,大量微生物被冻死,其余部分的生长繁殖受到明显抑制,肉的带菌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消除了常温下肉类极易被微生物污染的弊端,因而更为卫生安全,有利于肉制品的长期保存。

但在冻肉解冻过程中,流失的汁液可占原质量的7%左右,这些汁液中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由于失水,其营养物质和风味的损失较大。在冻结贮存中,由于冻结方式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可能造成肉块表面失水,组织干缩,肉纤维变粗,肉色变暗等不良变化。脂质的缓慢氧化也会有异味产生。

冷却肉兼顾卫生和营养

冷却肉是指在严格按要求屠宰后,迅速将畜体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以后腿肉中心为测量点)在24小时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条件下生产的肉制品。也有人称之为冷鲜肉、排酸肉。

由于冷却肉从原料检疫、屠宰、快冷分割、剔骨、包装、运输、贮藏到销售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冷链状态,迅速排除肉体热量,降低深层温度,并在肉的表面形成一层干燥膜,减缓肉体内部水分的蒸发,从而延长了肉的保藏期限,阻止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大多数微生物(尤其是腐败菌和致病菌)被抑制。另外,冷却肉中肌糖原酵解生成的乳酸,也可抑制或杀死肉中的部分微生物,安全和卫生方面得到一定保障,延长了肉的保藏期限。

冷却肉从屠宰到销售,大约要经过2天时间,这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遵循了肉类生物化学的基本规律。在此期间,肉在适宜温度下有序地完成了尸僵、解僵软化和成熟这一过程,肌肉蛋白质正常降解,肌肉排酸软化,嫩度明显提高,质地变得柔软有弹性,营养物质得到充分保持,非常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冷却肉在冷却加工过程中,肌肉通过自溶酶的作用,使部分肌浆蛋白质ATP分解成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肉中肌原纤维分解成肽和氨基酸,成为肉浸出物的成分;同时连接结构会变得脆弱并断裂,呈小片化,使肉变得柔嫩多汁并具有良好的滋味和气味,口感细腻、味道鲜美。

共2页: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