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朱南孙:闭经证治

正文共:2549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闭经时间过长,会出现头晕、神疲、胸腹闷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故历代医家对此病向来非常重视。有关闭经的论述最早当推《黄帝内经》,后在《金匮要略》及历代妇科专著中得以不断地充实,人们对闭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兹择其要而概述之。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金匮要略》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气结,为诸经水断绝。”朱丹溪曰:“夫经不通,坠胎多产伤血,或因久患潮热消血,或久发盗汗耗血,或因脾胃不和,饮食少进而不生血,或痢疾失血……故血闭而不行。”刘完素曰:“妇人脾胃久虚,形体羸弱,气血俱衰而致经水不行。”张景岳认为,闭经有血枯与血隔之不同,血枯属虚,血隔属实,但闭经终为虚证,故治疗一以补养,一以补而通之。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藏血与冲脉相连,肾系胞宫与经脉相连,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心气下通,使月经正常来潮。女子以血为本,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月经的构成赖干气血的生化调节,故闭经的形成与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闭经的原因很多,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结合临床分述如下:

1.血虚因素

大出血、滑胎、多产、房事过密、久患热病燥血,或脾胃不和,或久痢、久疟,或食少而生血乏源,以及寄生虫等引起血海不充,胞宫空虚,导致闭经。

2.情志因素

以忧思过度,情志郁结为主。《妇人良方》曰:“……感愤而不得言,多有闭经之虞。”此由七情伤肝,肝气郁结则血滞,引起经水不通,进而肝克脾,致使脾气不畅,运化失职,水谷精微,化为痰湿,以致壅滞胞脉,阻碍血海畅通,引起经闭。

3.食物和药物因素

过饮生冷或久服寒药则寒凝血滞,嗜食辛热之品或久服热药则热灼阴伤,其他如久服大量镇静药等都能导致冲任失和经闭。

4.外邪入侵

直接损害胞宫冲任的病变,如子宫内膜结核、产伤引起的急性子宫内膜炎等,都可产生经闭。

5.先天性畸形

如无子宫、无卵巢、无子宫内膜、无阴道及处女膜闭锁等先天因素的闭经。前人记载的螺、纹、鼓、角、脉即属此范畴。

二、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闭经的治疗同样是从整体观入手,审证求因,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规律,临证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进,可奏捷效。总其临床诸证,有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郁气滞(或气滞瘀阻)、痰湿阻络、寒凝血滞、热结血滞等型,但不外乎虚实两端。

1.肝肾不足

患者大多先天禀赋不足,经水初潮迟至或过早即至;已婚者与房事纵欲,每亦相关。症见面色晦暗,眼眶发黑,双目无神,头晕耳鸣,口燥便坚,阴液分泌甚少,脉细,舌暗,苔薄欠润。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性感淡漠,渐至不孕。治法:滋养肝肾,填补精血。方药:当归,赤芍,熟地,怀山药,巴戟天,鹿角片,川断,川牛膝。其中,当归、熟地等养血之品合鹿角等血肉有情之物,以补益肝血肾精,即参景岳的归肾丸、傅山的调肝汤化裁。待病情好转、精血充盈时,酌加泽兰叶、红花、益母草等活血催经。

2、气血两虚

如因出血过多,久患慢性疾病,或纳少便溏经久不愈而致的闭经,必损脾肾。脾肾两虚则气血化源不足,遂致血海空虚而经闭。症见神疲,头晕,纳少,便溏或结,肢软畏寒,脉细软,舌淡、苔薄,边有齿痕。治法:健脾益肾,调补气血。方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制附块,桂枝,干姜,炙甘草。此法考虑到先、后天的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通过健脾益气养血以资肾精,并以附、桂之温肾助阳化气而加强脾运,达到脾气旺盛,肾精充沛,则癸水自行。此乃“寓通于补”“补而通之”之意。

3.肝郁气滞

肝喜条达,易于怫郁。肝郁能使气滞瘀阻而致经闭。患者多郁郁寡欢,时感胸胁胀满,纳少神疲,心烦,脉弦细,舌暗、苔薄。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经。方药:柴胡,当归,赤芍,生地,川芎,香附,青皮,玄胡,桃仁,红花。方取疏肝解郁的逍遥散合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化裁。如气滞腹胀甚者宜加三棱、莪术等行气破滞之峻品。同时宜开导患者怡情悦性,以解除其肝郁之精神因素,服药才能奏效。

4.痰浊阻络

痰浊闭经以其身体肥胖为主证,可见经水渐少而致经闭,平素神疲嗜睡,纳呆多痰,带多,或四肢麻木,脘腹胀满,大便骛溏,脉濡,舌淡、苔薄。当责之脾虚运化失职,而致湿聚脂凝,胞脉受阳,营卫不得宣通,血海空虚而经闭。治法:健脾疏化,理气调经。方药:苍术,白术,茯苓,姜半夏,南星,石菖蒲,枳壳,陈皮,香附,马鞭草,鬼箭羽。轻则选用二陈汤、越鞠丸合启宫丸加减。重者宜苍附导痰汤或涤痰汤化裁。如肝热体盛,情志不悦,心气郁结,脾土受侮而痰火交结,阴津被劫而致闭经,症见头痛面红,心烦便坚,脉弦,舌红少津,则宜疏肝气,泻心火,择用凉膈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5.寒凝血滞

寒凝血滞之闭经多发于青春期女子,肾气不足的羸弱之体。由于恣饮生冷,或感受寒邪或久服凉药而致寒凝血阻之经闭。症见形寒肢冷,面色不华,食少懒言,小腹冷痛,大便溏薄,脉沉细,舌淡薄。治法:温养冲任。方药:当归,熟地,川芎,陈皮,香附,陈艾,山楂肉,三棱,莪术。寒凝较重者可酌加紫石英、鹿角片、巴戟、紫河车等温养之品。同时选用右归丸10克,每日分吞,共20日,继用乌鸡白凤丸,每日1粒,温开水化服,共7日,如经水仍未转,再服以上药剂7~10剂。景岳云:“……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春水自来,血盈则经水自至。”经水已行,日后亦宜常服右归丸、乌鸡丸、十全大补丸等成药,以善其后。

6.热结血滞

此证多见于已婚经产妇女。由于胞宫胞脉受损,或热邪侵袭冲任等,使冲任之阴血受灼而与瘀热交结。症见发热,口干咽疼,便坚腹痛,溺赤,脉弦细带数,舌红、苔少或剥而少津。治法:清热凉血通瘀。方药:丹参,当归,生地,赤芍,沙参,麦冬,枸杞子,川楝子,红藤,败酱草。此法以祛邪清热为先。如瘀热甚者,可选三黄四物汤合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等,待邪去热消,然后加三棱、莪术,重在行滞通瘀。但多次刮宫,内膜损伤过度,或阴虚火旺,潮热闭经者,宜一贯煎或百合固经汤加减。如有结核菌侵入胞宫,在活动期须与抗痨治疗并进。总之,闭经的原因多而复杂,迁延日久必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临床证治,除根据辨证求因、宙因论治外,尚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力求准确地把握其病因病机,方可对症施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