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瘰,为暑热疮.

暑热疮

暑热疮是盛夏发生的一种时令性皮肤病.既往夏季有同样发病史,多见于成年人,尤

其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秋凉后自愈,愈后皮损处不留任何痕迹。本病又名“夏疥”,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夏季皮炎.

[病因病机]

暑为夏令主气,属阳邪,由火热之气所化.夏令暑蒸炎热,腠理易疏,暑热挟湿外

侵,与内蕴湿热相感,蕴于肌肤而生。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6—8月份炎热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加上灰尘等刺激皮

肤所致.

[辨病] 。

1 临床表现

1.1 多发于炎热的天气,尤以6—8月份发病率最高,患者以往夏季多有同样病史。

1.2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四弯、颈及四肢伸侧和躯干等部,尤多见于下肢两小腿

前,呈对称分布,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1.3 皮疹初起为针头到粟米大密集小红斑,继之可出现小丘疹和丘疱疹,自觉瘙痒

和轻度灼热感。由于奇痒难忍而搔抓,引起较多线条状抓痕、血痂。日久皮肤可出现淡

褐色色素沉着,间有轻度苔藓样变。偶可继发感染。

1.4 病情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气温高,湿度大时,皮损加剧,瘙痒更为明显,

秋凉后因气温下降,则病情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次年又可复发。

2 诊断要点

2.1 发病季节明显,多在炎热夏季。

2。2 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成年人多见,尤好发于两小腿胫前区皮肤。

2.3 皮损表现及伴随症状:红斑、小丘疹、丘疱疹、抓痕、血痂、淡褐色色素沉着,

伴较剧瘙痒。

2。4 与气温和湿度相关,秋凉后自愈,每年夏季有同样病史.

3鉴别诊断

3。1 急性湿疹 皮损为多形性,除有红斑、丘疹外,多伴有水疱、糜烂、流滋,一

般常冬重夏轻,至秋凉后仍不能自愈,并可转为慢性。

3.2 瘙痒症 夏季瘙痒症无原发性皮损,可继发抓痕、血痂,日久反复可出现苔藓

样变。

3。3 红痱 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头、面、躯干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为密集针头大

小丘疹或丘疱疹。

[辨证]

本病以实为主,暑热湿阻证多见。

暑热湿阻证 发于盛夏,皮肤潮红或成片的斑丘疹或丘疹,瘙痒剧烈,尤以热后为

甚.抓之无滋水流出,可见抓痕、血痂,伴烦躁、夜寐不安、口干、胸闷、尿黄短涩.舌

质红,苔黄,脉弦。

(治疗工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暑热湿阻证:治宜清暑利湿,除热止痒。方选荷叶青蒿汤(荷叶9g,青蒿9g,生薏

苡仁30g,桑叶9g,滑石15g,木棉花15g,淡竹叶9g,灯心花4扎,杭菊花12g,扁豆

花6g,蝉蜕6g,佩兰6g,甘草3g)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g,1日2次。

1。2。2 清解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1.2.3 荷叶6g,竹叶3g,西瓜皮30g.水煎加糖调服,1日1次。

1。2。4 广东凉茶(由苦瓜干、鬼羽箭、淡竹叶、水翁花、雷公平、相思藤、布渣叶、

岗梅根、金钱草、芒果核、鸭脚皮、榕树须、千层纸、凤尾草、大甘草等配方而成),加

水煎服,每日1剂。

2 针灸疗法 选用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用泻法。若逢夏日屡次复发,可选用

三棱针耳部快速点刺疗法。

3 外治法

3。1 外搽 可选用l%薄荷三黄洗剂外涂,每日3次。

3.2 外扑 可选用六一散加20%枯矾和匀,外扑。或止痒粉外扑。

3。3 外洗

3.3.1 徐长卿、苦参等分,水煎微温外洗。

3.3。2 消炎止痒洗剂(颗粒冲剂),每次1—2小包,用开水融化,再加冷水适量调

至水温适度外洗,每日1—2次。

(预防与护理)

1 保持室内通风散热。

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畅。

3 避免用热水烫洗。

4 注意饮食,忌食鱼、虾、辛辣发散之品。

[古籍选粹]

《疡科心得集》 夏令暑蒸炎热,肌体易疏,遇凉饮泛,……客于肌表者,则为瘠为

瘰,为暑热疮.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徐宜厚用加味白虎汤治疗夏季皮炎40例,药用生石膏15~30g(先煎),

知母6---9g,粳米9~12g,甘草6g,沙参12g,绿豆壳15g,竹叶9g,灯心1扎。偏于

瘙痒者,加蝉衣6g,苦参片9g;偏于皮炎者,加生地12g,赤芍9g,丹皮6g。外用百部

醑或薄荷炉甘石洗剂。结果有效24例,好转16例。陈德宇等用滑石清暑止痒汤(滑石

18g,白鲜皮lOg,桑叶lOg,地肤子lOg,蝉蜕lOg,鲜青蒿20g,五味子5g,黄柏5g,

甘草3g)治疗夏季皮炎35例,治愈22例,总有效率为74。3%。庄亦仁用祛暑解毒汤

(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g),配合振荡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治疗本病60

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9例,进步9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