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王安石飞来峰是指哪座山 飞来峰的诗词飞来峰的诗词是什么

宋朝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峰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登飞来峰》的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章目录:

  1. 王安石飞来峰是指哪座山
  2. 飞来峰的诗词飞来峰的诗词是什么
  3. 登飞来峰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一、王安石飞来峰是指哪座山

宋朝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峰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登飞来峰》的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的名家评价

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终将在历史的长空中消失。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以后就表现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畏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天津大学教授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

以上内容参考:

二、飞来峰的诗词飞来峰的诗词是什么

飞来峰的诗词有:《飞来峰·西域崭_群玉峰》《飞来峰·登上飞来峰》。
飞来峰的诗词有:《五峰合涧诗·飞来峰》《飞来峰·飞来天竺远》。注音是:ㄈㄟㄌㄞ_ㄈㄥ。拼音是:fēiláifēng。结构是:飞(独体结构)来(独体结构)峰(左右结构)。
飞来峰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山峰名。也称灵鹫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与灵隐寺隔溪相对,高二百多米。峭壁岩洞中有五代至元代的造像三百多尊。2.宋徽宗时,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景龙山侧筑一土山,名艮岳,其中一山峰名飞来峰。
二、引证解释
⒈山峰名。也称灵鹫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与灵隐寺隔溪相对,高二百多米。峭壁岩洞中有五代至元代的造像三百多尊。宋王安石有《登飞来峰》诗。引《咸淳临安志》卷二三:“晏元献公《舆地志》云:‘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_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_尔邪?因挂锡造灵隐寺,号其峰曰飞来。’”⒉宋徽宗时,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景龙山侧筑一土山,名艮岳,其中一山峰名飞来峰。引宋张_《云谷杂记·艮岳》:“因其_土,积而为山,山骨_露,峰_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曰飞来峰。”
三、国语词典
山峰名。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山东南,山石形状甚奇,山洞幽深,四通八达。洞边有许多佛像,为风景名胜。
四、网络解释
飞来峰(杭州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飞来峰(地质名词)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与构造窗相对应。
关于飞来峰的诗句
飞来峰下启佳城嶙峋莫过飞来峰飞来峰下
关于飞来峰的成语
登峰造极横峰侧岭望峰息心戴渊峰颖飞来横祸路转峰回造极登峰削峰填谷
关于飞来峰的词语
登峰造极戴渊峰颖削峰填谷造极登峰跻峰造极路转峰回峰峦雄伟飞来横祸青蚨飞来奇峰罗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飞来峰的详细信息

三、登飞来峰原文_翻译及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登高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创作背景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 *** 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諡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代·寇准《书河上亭壁》 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古诗三百首 , 写景 , 黄河抒情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两汉·佚名《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

两汉 : 佚名

古诗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感叹 , 人生哲理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清代·沈德潜《过许州》 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古诗三百首 , 旅途 , 写景愉悦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飞来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