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消化道肿瘤治疗:从开膛破肚到内镜微创切除

编者语:如果早期发现消化道里面长了一个肿瘤,你猜过去是怎么做的呢?开膛破肚,冒着非常高的风险用刀子把肿瘤割掉,之后把肚子缝起来,然后卧在床上,开始等待漫长的恢复!是不是感觉跟关羽的刮骨疗伤一样恐怖?亲,时代已经变了,我们不需要在灭掉早期肿瘤的时候,还得自损三千。看看@周平红医生 关于内镜微创的这篇文章,看看医学大神是怎样打赢这场保“胃”战的。

【案例一】美籍华人李先生离乡背井30多年,3年前回到上海,亲朋好友争相接待,觥筹交错中突感胸口烧灼样绞痛,第二天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壁有一个直径约1.5厘米大小的浅溃疡,医师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是接受传统的开胸大手术,还是有其它创伤小的治疗方法?李先生上网搜查发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可以不开胸进行胃镜下的切除手术。于是,李先生来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胃镜进行早癌的微创切除,住院3天出院。手术后复查3年,伤口痊愈没有复发。

【案例二】近日房产大亨朱先生因母亲贲门癌去世接受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贲门下方的胃黏膜下有一鸡蛋大小肿块,医生建议开腹切除肿瘤。联想到母亲贲门癌术后不能平卧睡觉,朱先生求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果胃镜下切除了肿瘤,同时保留了贲门。朱先生逢人便讲,今年打了一场漂亮的保“胃”战。

消化道肿瘤治疗:从开膛破肚到内镜微创切除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消化道肿瘤、尤其是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的发现迅速增多。对于消化道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手术后生活质量也大为降低。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新技术的逐步开展,内镜发现的大部分早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现内镜下的切除,达到外科手术的疗效。

对于胃肠镜发现的早期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首先用染色剂给肿瘤点“颜色”使肿瘤着色,再在肿瘤周围做一环状标记,在肿瘤下方注射生理盐水使肿瘤明显抬起。沿肿瘤边缘标记好切除范围后切开周围正常黏膜,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再用特殊的剥离器械将肿瘤从其下方的正常组织上完整切除下来。这种内镜切除方法医学上称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也就是消化道上“铲”肿瘤。而对于胃肠镜发现的黏膜下肿瘤,首先应用圈套器掀掉肿瘤表面的正常黏膜,露出肿瘤的庐山真面目,再用特殊的器械将肿瘤完整挖除出来,这种内镜切除方法医学上称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也就是消化道上“挖”肿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在主任姚礼庆教授的带领下,以周平红副教授为主的治疗团队于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ESD技术,至今已完成3000多例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早癌的ESD治疗,是国内开展时间最早、治疗病例数最多、国内发表ESD论文最早、进行ESD大会现场操作演示最早的医疗单位。在成功开展ESD的基础上,中山医院积极探索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微创切除治疗,创造性地开展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目前已完成ESE治疗近1000例,微创切除范围和治疗适应征进一步扩大,由原先的表浅层(黏膜层)深入到消化道全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甚至浆膜层)。一大批原先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经ESD微创切除免除了外科手术之苦,住院时间缩短为1-2天,治疗费用也仅为外科手术的1/3-1/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和ESE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预后好的独特优势。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消化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创伤小,病人易耐受,住院时间短,有些病人治疗后当天就可回家。内镜下还可以把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一次完整切除下来,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和复发;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切片化验标本,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程度;同一病人可以多次接受ESD治疗,一次也可以同时切除多个病变。

由于中山医院内镜治疗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姚礼庆教授和周平红副教授多次受邀出席国内学术大会,进行大会演讲和内镜操作演示。周平红副教授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大会,出访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昭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等进行大会演讲,并主持大会。为造福更多的患者,该院连续召开3届中日ESD高峰论坛和全国消化道早癌大会,举办5届全国ESD培训班,培养ESD学员200余人,在国内30多个省市推广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姚礼庆教授、周平红副教授还主编国内第一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相关科研项目连续获2006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二等奖、2009年“恩德思”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