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口腔溃疡,疮面
- 健康知识
- 2024-05-17
- 77
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一、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9例
日期:2006年12月15日 - 来自[删补名医方论]栏目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笔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1.2 治疗方法 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结果
1.3.1 疗效标准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1.3.2 治疗结果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3例(7.69%),总有效率92.31%。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干部。腹胀肠鸣,黏液血便,每日5~6次,持续2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复发2个月,经外院肠镜检查示:距肛门30cm以下结直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形成,上覆黄白苔样物及黏液。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于2002年5月12日来我处就诊。证如上述,形体较瘦,口苦,饮食减少,精神不佳,腹部叩之如鼓,但轻轻揉按后腹壁较软,舌苔白腻,脉细。中医辨证为寒热虚实错杂,气血不调。给予乌梅丸加减: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木香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症状明显减轻,腹泻每日2~3次,继用乌梅丸加黄芪30g,改党参为人参10g,连用15剂症状完全消失。1个月后复查肠镜病变处黏膜稍充血,血管纹理模糊,糜烂及浅溃疡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获临床治愈。
3 讨论
本病属中医“久泻”、“休息痢”、“肠风”等范畴。多因外感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而损伤脾胃,湿热留滞大肠,与气血相搏,损伤血络,病久伤及脾胃,出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之证。乌梅丸温清并用,为治疗寒热夹杂、蛔厥主方。方中重用乌梅之大酸,涩肠止泻固脱;桂枝、附子、蜀椒、细辛、炮姜辛温发散行气、温中散寒蠲饮;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榆收敛止血;白头翁清利下焦湿热;枳壳行气导滞;当归补血活血;党参补气扶正。全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祛邪扶正,气血双调,涩肠止痢。实为治疗寒热虚实错杂溃疡性结肠炎之良方。
作者单位: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
二、乌梅丸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J]栏目
笔者在脾胃病临床专科门诊中,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5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发病与情绪忧郁有关40例,有心悸、乏力、潮热、多汗、失眠等心肾不交症状16例。临床均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要症状。
1.2 治疗方法基本方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川椒。加减法:脏寒腹痛加吴茱萸、肉桂;中满呃逆加丁香、砂仁;脾虚湿盛加苍术、陈皮;心肾不交桂枝易肉桂;邪热内陷去桂枝、干姜;大便燥结加火麻仁、杏仁。用法:每日1剂,开水煎煮,分早、中、晚3次服,15日为1个疗程。忌食生、冷、辛、滑食物,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1.3 疗效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每日1~2次,量正常且成形,大便常规无异常,半年以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大便常规基本正常,半年内复发1~2次;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1.4 结果 治愈43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6%。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教师。2002年12月25日就诊。反复腹痛、肠鸣、腹泻6年余,每日次数达5次以上。每遇情绪激动时发作更为频繁。曾做全消化道钡餐、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大便常规正常,有时可发现少许白细胞、食物残渣和脂肪球,肝功能正常。经多方求医和抗感染治疗,未见好转。症见精神忧郁,形体消瘦,体倦乏力,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而滑。遂投乌梅15g,细辛3g,干姜10g,黄连12g,附片(先煎)12g,当归12g,黄柏12g,肉桂10g,生晒参15g,苍术12g,陈皮12g,川椒10粒,3剂煎服。第4天复诊时,自述大便次数减少到每日3次。效不改方,继服原方半月,大便恢复到每日1~2次,追访至今未复发。
3 讨论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约占消化道疾病门诊量的33.3%。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病理基础的,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属中医“肠郁”、“泄泻”、“腹痛”、“便秘”,“痢疾”等范畴。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要症状,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中医“脾藏意”、“肝主疏泄”、“忧思伤脾”、“木郁乘土”等传统理论表明,祖国医学所称的气机,要受到肝疏泄功能的支配,而疏泄功能除直接参加消化活动外,还兼有调整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管制消化系统的神经—体液功能的一部分。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气不舒,疏泄失常,肝强脾弱,木乘土位所致的肝脾不和、脾虚失运、湿热夹寒。乌梅丸组方旨在酸苦辛甘合用,寒热同治,调和肝脾,气血兼顾,以桂、附、姜、椒温脏寒,调气机;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乌梅涩肠和液。药证相符,调治得宜,故获良效。
(编辑子 涵)
作者单位:重庆市垫江县鹤游中心卫生院
三、治久利证
乌梅丸“又主久利”,方中乌梅、苦酒收敛止泻;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温暖下寒;人参、当归补益气血。上诉可知乌梅丸是主治上热下寒夹虚证或寒热错杂夹虚证的重要治病方。
杨某,女,61岁。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2年,每天大便至少3次,时呈水样,时呈脓样,数经治疗,腹泻仍在,近半年来又增腹中肠鸣且响声如雷。刻诊:腹泻因食凉或受凉加重,手足厥冷,下肢轻微水肿,经常口腔溃疡,疮面灼热疼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治当清上温下,兼以补虚,给予乌梅丸变汤剂,乌梅24克,黄连12克,细辛3克,干姜6克,当归12克,黄柏12克,桂枝3克,红参10克,附子6克,花椒3克,诃子10克,醋20毫升。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3服。二诊:腹泻明显改善,口腔溃疡痊愈,又以前方6剂。三诊:唯独腹中雷鸣仍在,加姜半夏12克,粳米20克,又以前方6剂。四诊:腹中肠鸣次数减少,又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解除,欲巩固治疗,复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腹泻因食凉或受凉而加重辨为寒,口腔溃疡灼热疼痛辨为热,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辨为虚,以此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方中以乌梅收敛止泻;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温暖下寒,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加诃子增强收敛固涩,因腹中肠鸣又加半夏燥湿降逆,粳米益气,兼防辛散药伤气、苦寒药伤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上一篇:楮实子,提高生育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