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惊泻的中药贴剂
- 健康知识
- 2024-05-18
- 66
一种治疗小儿惊泻的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惊泻的中药方剂,特别是一种小儿惊泻中药贴剂。本发明的中药方药主要由《医宗金鉴》益脾镇惊散(人参4.5克、土炒白术、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钩藤6克、炙甘草1.5克)山楂4g、羌活2g、丁香等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制备而成的。将本发明的药剂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贴物上,贴敷于特定的小儿止泻穴位即可。本发明小儿脾虚泄泻一贴宝系外用药,脐部给药,小儿易于接受,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无毒副作用,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便宜、疗效满意。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惊泻的中药贴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小儿泄泻外用中草药贴剂,特别是一种小儿惊泻特定穴位上贴敷的外用止泻中草药。
[背景技术]
[0002]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惊泻在小儿泄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往往病程长,易反复,迁延难愈,导致患儿体质渐差,易引起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力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目前,西医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 肠道微生态疗法等。其中,对于小儿泻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滥用抗生素还易致菌群失调;肠黏腊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疗法,对小儿惊泻的症状虽有一定改善,但疗程较长,总体疗效不如中药理想。对于脾虚易感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杜绝再感染的发生。本发明对小儿惊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起效快、疗效高、小儿易于接受,无毒副作用。
[发明内容]
[0003]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采取一种易于被小儿接受的外治疗法,探讨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和给药途径,以便速效、高效地治疗小儿惊泻,亦解决了小儿输液、口服药物等诸多困难的问题。
[0004]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此治疗中,当触机而动,明其主因,详其兼并,以防其变。在药物配伍上采用攻补兼施为主,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温涩互举的治疗原则,通过健脾扶运、柔肝镇惊为主,温阳化积、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涩肠利水的作用,利用穴位贴药、皮肤渗透的外治方法,调理脾胃,达到治疗目的。
[0005]小儿惊泻是指非肠道感染的泄泻,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主要症状表现为好发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大便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份较多,每天少则四、五次,多则十余次,便时稍有不畅感,平素胆怯易惊,寐时多汗,容易罹患外感,多有湿疹病史,精神尚可,胃纳欠振,舌苔多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若不注意调治,往往缠绵难愈。
[0006]中医学认为,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亦是小儿惊泻的病理基础。恰遇惊恐是惊泻的诱因,亦是必然的致病条件。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治疗以扶土和疏木为原则,但需分清肝旺为主受惊,横逆犯脾致泄者与以脾弱受惊,肝木乘脾致泄者之不同而有所侧重。疏肝以柔,扶脾以运,药质宜轻、药味宜薄,轻灵之品既能鼓舞脾胃之气,又可调整脾胃功能。
[0007]笔者近十年来,遂研证机,方悟久泻之机,脾虚为本,兼有积滞为标为实,非纯正虚,病邪久恋亦多,对此必用祛邪之品,始疗效稳固,病程缩短。然而临床小儿惊泻,兼有乳积或鱼肉积滞者多,多因妈咪们过频、过量、过早喂养肥甘厚腻之品所致。笔者仅就临床运用先攻下后健脾止泻法,确定此治疗小儿惊泻方药,经近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满意。专家认为在慢性惊泻的治疗中,加用少量的祛风湿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风药具有升散、鼓动作用,使补益之品,补而不腻。
[0008]组成:《医宗金鉴》益脾镇惊散[人参4.5克、白术(土炒)、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钩藤6克、甘草(炙)1.5克]、山楂48、羌活28。
[0009]首先,按重量计算将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浸过药而即可),浸泡2小时,煎2.5小时,过滤;再加水(浸过药而即可)煎1小时。将两次药液混合,浓缩成膏,倒入盘中,烘干,研细末制成本发明止泻散;
其次,再将本发明止泻散与丁香按照8:1的比例混合,搅匀即制成本发明的药剂;第三.取本发明的药剂适量,涂在一定大小的胶布或其他粘贴物上,贴敷于小儿的神闕穴(肚脐)、止泻穴(神闕下一寸处)和脾俞穴,五天后取掉。如三天内未治愈或无明最效果,可再贴神闕穴及涌泉穴(双),即可收到预期效果。
[0010]中药药理:益脾镇惊散,益脾清肝,镇惊安神;山楂擅长促进油腻肉食消化,焦山楂又止泻;丁香甘、辛、大热,暖胃,温肾,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以壮肾火,国外有报道丁香油酚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并做为透皮促进剂使用,丁香尚含一些止痛、温里、散寒的成分,发挥着促渗、治疗双重功能;《证治准绳》说:“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风药更能祛湿,但用之必须适宜,量须轻剂,羌活宜用I~3 g取其轻者升散之意,如用量过多,反使虚弱之脾胃益虚。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消积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0011 ] 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有为后天之根源,为十二经发源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穴位。脐中为神闕穴,为先天精气出入之处,任督冲三脉相会之乡,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脐中皮肤渗透性最强。择神闕穴是因为该处表皮角化层是腹部皮肤最薄部位,且与腹膜直接相贴,而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穿透皮肤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而进入体循环,故脐部给药生物利用度高;穴位贴敷通过经络的感传,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环感应过程中相互协同和叠加,从而表现生理上的放大效应,故临床取得良效。药代动力学证明:脐部给药比其它用药方式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贴敷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药物得以较长时间存放,,进入血液循环及淋巴系统,发挥药物全身治疗作用。是人体给药尤其是儿童给药的最佳方式之一。美国Y.W.Chien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治疗特点有药物和穴位之双重作用。
[0012]发明有益效果
木发明的优点是:1、通对穴位贴药,皮肤渗透,脏腑直接吸收,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减消作用,疗效高,见效快,日节省药物;2、脐部给药,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3、小儿易于接受,不受疼痛,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4、适用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惊泻,治疗范围宽,同时,对厌食、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呕吐有良好的疗效,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提高肌体免疫力;5、降低有病就输液的危险与成本;6、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便宜、疗效满意。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一、患儿,男,3月。大便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份较多,每天少则四、五次,多则十余次,便时稍有不畅感,平素胆怯易惊,寐时多汗,舌质红,苔黄腻,不显露风关。曾化验大便常规:脂肪球(+),白细胞少许。经附近医院输液治疗十余天不愈。外敷敷本发明药剂,两天后泻止。
[0014]实施例二、刘姓幼儿2月,大便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份较多,每天多则十余次,便时稍有不畅感,平素胆怯易惊,容易罹患外感,多有湿疹病史,精神尚可,胃纳欠振,舌苔多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缠绵难愈。上午九时敷本发明药剂,三天后腹泻即止,及后每日大便一次,成条状。
[0015]实施例三、患儿,男,7月,小儿气弱受惊,致成泄泻,昼则惊惕,夜卧不安,粪稠若胶,色青如苔舌淡苔白,脉沉缓,指纹淡红。大便检查,不消化物(++),白细胞(+),粘液(+),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腹泻兼见口渴、呕恶、腹胀者加葛根3克,藿香4克,大腹皮4克。兼见口靡灼痛者加大腹皮6克,黄连6克,破故纸4克。敷用本发明加减药剂,治疗两次(七天)而愈。
[权利要求]
1.一种由中草药配制成的小儿^(泻一贴宝,其特征是药剂主要由益脾镇惊散,山楂、羌活、等混合物,与丁香按8:1的重量比例配置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泻一贴宝,其特征是由益脾镇惊散(人参4.5克、白术(土炒)、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钩藤6克、甘草(炙)1.5克)山楂4g、羌活2g、丁香等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备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惊泻一贴宝,其特征是将药剂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贴物上,贴敷于特定的小儿止泻穴(神闕穴、止泻穴、脾腧穴及涌泉穴)位上。
[文档编号]/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刘黎明 申请人:刘黎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