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理气活血,利水消肿
- 健康知识
- 2024-05-26
- 69
经行浮肿
[概述]
经行浮肿是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面目及四肢浮肿为主症的疾病。《叶氏女科证治》称“经来遍身浮肿”.《竹林女科》谓:“经来浮肿”。
[历史沿革]
古代妇科专著有关血分肿满与水分肿满之论述。如《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血分水分肿满方论》云:“妇人经水不通,则化为血.血不通,则复化为水。故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致小便不通.名曰血分。…..。若先因小便不通,后身面浮肿.致经水不通.名曰水分.……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肿满.亦名血分。”但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浮肿,经后逐渐消失者,古人论及较少。《叶氏女科证治》提出其病因是脾虚。云:“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变为肿。。《竹林女科》提出用木香调胃汤治疗。本病。现代妇科专家哈荔田氏认为本病是“脾阳不振.寒湿凝滞”所致。
[病因病机]
凡浮肿之症,莫不由脾.肾两脏相干为病,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经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经行浮肿之由.亦责之于脾肾两脏。况经本于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素本脾虚或肾虚,值经期经血下拄,脾肾益虚,水湿无以运化.泛溢为肿。亦有因气滞血瘀.气不行水而出现经行肿胀。
一,脾肾阳虚 脾主运化,肾主温化,若湿邪困脾,劳倦伤脾,或先天不足,房劳、多产伤肾,致脾肾阳虚,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不运,经行血气下注.气随血下,脾肾之气益虚,转输,运化失职.水湿溢于肌肤为水肿。
二。气滞血瘀 七情郁结,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气滞血瘀,遏阻遂道,经行以气血通畅为顺.气滞经行不畅,则滞而为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本病每值经期肿胀,属虚者,多在经期或经后面目四肢水肿,晨起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属实者,多在经前肿胀,按之随手而起。
(二)检查:化验检查小便以排除因肝肾疾患引起的浮肿。
二、鉴另。诊断:若浮肿严重者,当结合内科检查排除肝肾功能不良而引起的浮肿。
[辨证论洽]
经行浮肿总因脾肾阳虚或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当明辨虚实.分别治之。
一,脾肾阳虚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经行面目浮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 月经推迟, 量少色淡。
2。全身症状:脘闷纳少.腹胀便溏,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弱。
3.证候分析:脾肾亏虚.水湿泛溢则经行浮肿。脾肾虚衰,精血不足.则月经推迟量少,色淡质稀。余症皆为脾肾阳虚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健脾,温肾、利水。
2.方药:可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加减。
(1)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补骨脂、川芎、巴戟。
茯苓 白术 桂枝 甘草
方中自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川芎行血中之滞,补骨脂、巴戟温肾助阳以增补肾化气行水之力。
(2)真武汤(《伤寒论》)加巴戟天。
白术 茯苓 白芍 附子 生姜
方中自术,茯苓健脾利水,册子、巴戟温肾化湿,生姜温中除湿.芍药和里.全方共奏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
二、气滞血瘀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或经行肢体肿胀不适.乏力,按之随手而起,月经推迟.色黯有块,伴经行腹痛。 .
2.全身症状:胸脘胁肋闷胀,善叹息,舌紫黯.脉弦涩。
3。证候分析:气滞血阻,遏阻水道,则经行肿胀,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月经推迟或经行腹痛。肝郁气滞则有胸胁肋闷胀,善叹息等症。
(二)治疗
1.治则:理气活血.佐以消肿。
2.方药:八物汤(方见痛经)加泽兰、茯苓。泽泻。
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延胡、川栋、木香、槟榔行气化滞,使气行血畅则肿消经调。泽兰活血调经,茯苓,泽泄淡渗行水。
[预防护理]
本症因于虚者. 当于经前调理以治本;因于气滞者, 当调情志以防本病发生。
[结语]
经行浮肿文献记载不多.但常为经期伴见症状,虽有虚实之异,每多虚实夹杂.如气滞血瘀兼有脾肾阳虚,治疗当经前调理与经期治疗相结合.
[文献摘录]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脾阳不振.寒湿凝滞.行经期间.气血运行不畅,体液调节障碍,水湿泛溢肌肤所致。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相当于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主要病机]
《内经》指出浮肿的发生与脾肾两脏关系最密切,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脾为水之制,肾为水之本,一主运化,一主开阖,脾肾两虚可致水湿蕴聚,泛滥横溢,形成水肿。
《叶氏女科证治》云:“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水,变为肿,宜服木香调胃汤”。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若素体脾虚或肾虚,值经期经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水湿无以运化则泛溢为肿。肝气不舒,气机不畅,血行阻滞,水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则为肿。
现代研究认为经期浮肿可能与性激素周期性分泌失调有关,如雌孕激素的比值升高.由于垂体分泌较多的FSH,刺激卵巢内卵泡产生过多的雌激素,或由于维生素B。缺乏,使雌激素在肝脏内的代谢受到影响,以致体内雌激素积蓄过多,过多的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使水钠潴留也可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机体毛细血管液体漏出增多而导致水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病史;本病发生与月经有关,随月经周期有规律地于经前,经期出现,经后逐渐消退。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手足肿胀或面部浮肿不适或自觉肿胀.
体征:体重可增加或有凹陷性浮肿.辅助检查: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均正常,内分泌功能测定可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 经行浮肿患者,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属于心源性、肝源性及肾源性的水肿,血尿常规皆有改变,且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与体征可资鉴别。营养不良性浮肿有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心肝、肾及营养不良性浮肿虽可在经期加重,应按内科杂病治之,不可与经行浮肿混为一谈。
(因、证、辨、治]
经行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则多属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若自觉肿胀、身重,按之随手而起,则为肝郁气滞。虚则治以健脾化湿,行水消肿,实则治以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1.脾虚证
病因病机 饮食劳倦或思虑伤脾;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损伤脾气,经时气血下注冲任,气随血泄,脾气益虚,运化失职而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肤而致浮肿.
主要证候 经行前后或经期,四肢面目浮肿,按之没指,身重倦怠,脘腹胀满,纳少便溏,经血量多,色淡红.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缓或滑。
辨证依据 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史;经行面目、四肢浮肿;经血量多,色淡红;身重倦怠乏力,腹胀纳呆,大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缓.
治法 健脾化湿,利气行水。
方药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2.肾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行经时血气下注冲任,气随血下,肾气更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行前后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舌淡红或淡白,苔白,脉沉迟细弱.
辨证依据 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房劳多产伤肾史;经行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膝酸软,四末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健脾,行水消肿。
方药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茯苓、白术、桂枝、甘草)加补骨脂、川芎、巴戟。
3.气滞血瘀证
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月经以通为顺,气滞血瘀,阻碍气机,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肤,而成肿胀。
主要证候 经行肢体肿胀,烦躁易怒,两胁胀痛,经行不畅或有血块,少腹胀痛。舌质黯红或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依据 平素情志不舒,烦躁易怒史;经行肢体肿满,经后渐消;经行不畅,腹胀肠鸣,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利水消肿
方药 八物汤(《济阴纲目》当归、川芎、赤芍、熟地、延胡索、川楝子、木香、槟榔)加泽兰、茯苓皮.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小温经汤(哎简易方>>当归、附子)加减:当归、淡附片、黄芪、制香附、焦白术、茯苓皮、炒枳壳、路路通、合欢皮、淮山药、新会皮(《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经来遍身浮肿》)。
功用:温肾健脾,疏肝渗湿。
适应证:脾肾阳虚,肝郁气滞型。
(2)桃仁、红花、香附各lOg,玉米须30g,水煎服。(《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水。
适应证。气滞血瘀型.
2.中成药 济生肾气丸。
功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适应证:肾虚型或脾肾阳虚型。
3.食疗方
(1)芡实老鸭汤。芡实120g,老鸭1只,加水同煮,用文火煮熟食用。适用于肾虚型。(《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2)玉米须60g,红枣6枚,加水炖服。
适用于脾虚型.(《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3)黑豆鲫鱼汤:黑豆60g,鲫鱼200g(去内脏),加水同煮,用文火煮熟食用。适用于肾虚型.
(预防及护理)
子素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劳累。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经行浮肿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好 转 经行浮肿减轻,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未 愈 行经期,浮肿无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