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老来别做“老小孩”

编者按:人们早已对老年人脾气性格、行为方式的改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它就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理智、尊严地活着,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这种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注意养生保健的中年。所以,不做“老小孩儿”需从童年和中年开始。相信此文对于中老年朋友有一定的启发。

近日,来哈尔滨医大一院心理咨询门诊就医的老年人占60%。为此,该院精神与心理学专家胡建教授提醒市民:初冬是老年人心理障碍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在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老小孩儿”成因:“高层指挥”失控

在哈医大一院心理咨询门诊,一位因患肾病住院的64岁的张先生,在儿子的哄骗下来就诊。老人认为自己的病比医生的诊断要重得多,他除头晕、记忆力减退外,还总感到周围的人在议论他,有时他甚至躲在门缝后面偷听母子谈话。

一位80多岁的老翁,在儿媳面前方能“一本正经”,但在几十岁的女儿面前却时常“非礼”;另一位幻想跟儿媳搞“对象”的老翁,经常将写好的“情书”偷偷放进儿媳的鞋里。

一位有收集破烂癖的老人,经常把外边的砖头石块、废铜烂铁拾回来当成“黄金珠宝”珍藏,弄得家里像个废品收购站。

胡教授介绍,“老小孩儿”即老年心理障碍的成因是“高层指挥”失控所致。一是导致错误认知:许多老年人由于受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的影响,大脑皮层软化,进而神经高级指挥中枢功能减弱或破坏,导致老年人对事物的认知功能下降。二是低级本能过度释放:食、性、防御是人的三大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级神经中枢不断完善及社会道德法规的熏陶,其低级本能便会逐渐被高级情感所抑制。但是,当人进入老年后,由于遗传、疾病等原因,致使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提前“下课”,那些平时受抑制的低级本能便会过度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对吃、对性的过度渴望与对人、对疾病的过度防御,以至于发生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与举动。

健康+快乐童年=幸福老年

为什么有的老人直到生命终止前仍然非常慈祥、理智,没有任何低级本能过度释放的病症呢?胡教授认为:一是由于养生得当。这些老年人在中年时便重视自身的养生保健,其大脑很少受到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的“蚕食”。二是由于儿时心理发育健全。他认为,人的心理路程就是一个圆,是一个从童年到老年再回到童年的过程。童年的快乐决定了老年的幸福。如果童年时期对快乐的企盼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由此引发的极度饥渴便会在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即使成年修炼得再高雅、脱俗,到了老年,高级神经中枢一旦“下课”,其心理仍会慢慢回到原有童年的饥渴状态,从而引发低级本能的过度释放。

另外,胡教授还强调,老年人幸福感的有无,主要取决于他童年时快乐信息储存量。假如一位老年人的大脑里曾储存过儿时捕鱼、玩狗、种瓜等快乐信息,到了老年他仍会在养鱼、种花、遛狗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快乐并乐此不疲。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的老年人,其内心却充满幸福感的原因所在。

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可忽视

有专家预测,再过20年,全球10大疾病中现排行第3位的心理疾病将上升到第2位。在这越来越庞大的心理疾病群体中,老年心理疾病处于被忽视、被误解的境地,主动就医的老年人寥寥无几。因此,胡教授呼吁社会多建立老年俱乐部,让那些兴趣、阅历相同,爱好相似的老人聚在一起互相表演、互相欣赏、互相感染。让老年人能在接触青年人、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延缓衰老。

作为老年人的“后备军”―――中年人,应格外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健康身体及大脑,以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将疾病和衰老拒之门外。

童年是老年的一面镜子,那些过度娇惯、溺爱或是“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将剥夺本属于孩子的童年快乐,在他们的心里刻下难以修复的印记,为老年的生活埋下心理障碍的“祸根”。因此,希望父母们都能明白“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就等于送给孩子一个幸福老年”的道理。

《健康时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