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味龙牡汤治自汗、盗汗,立竿见影!
- 健康知识
- 2024-04-25
- 84
多汗症是人体脏腑机能失调的表现,在中医学中属自汗、盗汗范畴;中医对汗症的命名颇多,有以色泽称谓的红汗、黄汗之分:有以出汗部位命名的心汗、头汗之别;有以病情轻重而论的绝汗、柔汗之异,但总归为自汗、盗汗二类。都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汗症的治疗既不忘自汗者阳虚、盗汗者阴虚的一般规律,又潜心研究“自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阳虚、盗汗必阴虚”(《景岳全书·汗证》)的特殊规律,自拟萸味龙杜汤治疗多汗症100例,效果满意。
方剂组成: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各30g,五味子15g。
阳虚者加黄芪15g,白术、防风各10g。阴虚热盛者加生地30g,知母15g,气血两虚,以阳虚为主,汗出不止者加重用山萸肉,或加人参10g,附片6g同服。可随年龄酌减。
本方可以单独煎服.或与治疗原发性疾病的药物组成复方一并煎服,文火久煎为宜。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
典型病例
例1:金某,男,5岁,患“流感”合并小儿支气管肺炎。经治疗痊愈后,每于入睡后头部汗水淋漓。头发如洗.醒后如常人,历时2月并日渐加重。其父邀余诊治。视患儿体质瘦弱、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诊为阴虚盗汗,又因汗出头部,且头为诸阳之会,阳必亦虚,投以萸味龙牡汤治之,服药当晚汗止,又续服1剂以巩固疗效,后未复发。
例2:田某,男,34岁。体虚盗汗5年,时轻时重,继而动则汗出,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失调。曾服用谷维素、知柏地黄丸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其面色无华,舌红少苔,脉沉细。此乃长期盗汗不止,久则损伤阳气,导致自讦、盗汗俱见。投以萸味龙牡汤加玉屏风散,补气,固表、止汗,3剂而愈。
讨论:
《济生方·诸汗》曰:“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可见汗症可见于临床的多种疾病中。一般为自汗属阳虚、气虚为多,盗汗属阴虚火旺为多。尽管古代医家对汗证的阴虚、阳虚各持已见,近代学者亦提出“自汗非必阳虚、盗汗非必阴虚”的新认识,但归于“虚证”的认识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多汗症乃五脏之虚而致,非“营卫失其守”,即“阳卫失其固”。故在治疗中注重补益五脏,敛气止汗,自拟“萸味龙牡汤”应用临床,该方是在总结张锡纯治汗经验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张锡纯治疗多汗症重用山茱萸、龙骨、牡蛎恰到好处。其中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止汗、收敛元气.龙骨、牡蛎固涩敛汗。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治多梦纷纭、虚汗淋漓龙骨牡蛎尤胜”。书中运用此3味中药组成单方或复方治疗汗症的论述非止一处,足见3药并用治疗自汗、盗汗有明显疗效,乃至对一些原发性疫病亦有显著的治疔作用。
宗叶天士“故凡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临证指南医案·汗》)的旨意.在上方中加入五味子补益五脏,取其五味咸备,而酸独胜,酸成人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其人中宫益脾胃” (《纲目》),“固精、敛汗”(《本草玄通》)。与山茱萸并用以增强补益和止汗功能,虚得其补.其汗自止 因此.通过辨证论治,运用萸味龙牡汤加减治疗多汗症.可以得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但不可忽视对引起多汗症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过程的各项调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