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114)
- 健康知识
- 2024-04-09
- 79
讲于2014年6月1日
生姜跟附子、干姜配伍可以解少阴的表,跟麻黄、桂枝配伍可以解太阳的表,跟柴胡、黄芩配伍可以解少阳的表。所以生姜是祛风解表药,可阴可阳,能解内外。生姜还能化水饮和寒湿,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有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这是专门治疗水气凌心的方子,如果湿内有热邪就把桂枝去掉,就用生姜代替它。湿热就属于温病了,温热病是不用桂枝的。下面咱们讲半夏。
《神农本草经》非常实用,没有介绍原理,只是写出每个药物治病的特征。黄源御的长沙药解讲了原理,咱们可以参照着看。《本草》说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寒热就是恶寒、发热、发冷的症状。现在中药书上说半夏可以温中化饮,降逆止呕,味辛可散结,平可下气、降气。半夏当生夏之半,夏天过了一半了它的根才生长,天气开始往右降的时候,所以它的功能就是顺金秋之气右降阳明。
只使用它的根入药,它的根形状是圆的,圆也主金,而且色白,生长时间就在夏秋之间。古人分析药性是从它的生之时、长之地、形状、颜色、口尝味道配伍起来,半夏就是一个右降的东西。它是一味介于金火之间的药,生长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到七月,辛味可以打开郁结的地方,辛味秋金燥气可去湿。咱们经方都是用白色的旱半夏,偏一点的根脐下陷得像肚脐眼一样,周边有根须留下的点,这叫“肚脐眼,麻子脸”。假药上就用南星代替,根脐就在正中,它们都是胡张科植物,但作用不一样。时方派用的是水半夏,它的一端是尖的,根脐在另一端头上,也有麻点,颜色发红,其实它的毒性要比旱半夏大,也能代替旱半夏用,一个生在水中,一个长在旱地。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药房里百分之九十都是水半夏,价格相差太多。
柴胡类的大小柴胡汤、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都用半夏,因为柴胡证都有伤寒寒热、寒热往来,需要解表。心下坚满的小陷胸汤,有半夏、瓜蒌、黄连,症状是心下痞硬,好像堵着东西一样,满闷不舒,按之则疼,拒按,黄腻苔证明病邪和痰饮结合到一起,聚到心下了。包括现在的各种胃炎,可以治疗伤寒误下,本身是外感风寒的症状,觉得大便不通就泻了一下,阳明亏虚就表邪内陷了。伤寒论很多都是治疗误治的补救方子,每一经的正方就几个不太多。半夏可以辛开苦降,把病邪打开,黄连右降。
心下坚和心下痞满不是一回事,痞是气机不降,滞塞不通,也是觉得不舒服,但不拒按,里面没东西不疼。也可以用这个方子,还有那五个泻心汤,只要心下不通都可以用。坚满是里面有硬东西,按上去手有抵触感,是热邪和痰饮凝成了实质的东西。心下窒感觉好像窒息了一样,都呼吸不过来,好像石头压住闭塞住了。如果是热气堵住就用栀子豉汤,是阳明热邪走到上焦了。还有就是现在的心绞疼,比那两个要更严重一些,可以用治心脏病的栝楼薤白半夏汤。这三个都是古人形容病人自身的感觉,滞不是一种症状,是气血流通不畅的意思。
半夏尝起来辛辣的麻舌感很强烈,直接上嗓子,特别不舒服。又叫婆婆药,嫌婆婆太唠叨,把它加到饭菜里,婆婆吃了就说不出话了。又毒不死人,吃点生姜就又能说话了。可以麻痹咽喉神经,说半夏有毒就是指它对咽喉的刺激,正是这种刺激才能把痰饮打开。半夏散专治咽喉肿痛,因为特别猛烈,就是把半夏、桂枝、炙甘草打成粉,加上半夏厚朴汤就能治疗慢性咽炎现在都用半夏汤。汤药到二十分钟以后就不像那么刺激了,熬好后一点点的频饮,也能治好病,病人还比较好接受。
治疗心下痰气痞满凝结的半夏泻心汤,另有旋覆花代赭石汤,还有党参、生姜、大枣补胃气,防治脾胃受伤,益气补中。矿石类的代赭石较沉,可右降胃气,有下气功能,加半夏可以治疗老是呃逆、打嗝。众花皆升,旋覆独降,旋覆花可以降气化痰、治痞满,咸味药能强心。咸味药入心、通血管。很多病看着是心下坚满,其实是心脏的问题。半夏还可以用到胸部胀满、咳逆、呕逆,都是气机失调的状态,只往上走不往下降。小青龙汤有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麻黄、白芍,用半夏治疗咳喘,下气逐饮,苔白痰多。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半夏加杏仁汤也都有半夏治痰饮。
那几个泻心汤都有治疗肠鸣、痞满、下利,尤其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突然吃了凉东西,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止汗用半夏的时候不多,止呕用得比较多,可能是误写了。妊娠呕吐用干姜、半夏、人参效果特别好,只要有呕吐、痰饮、寒湿等药征就可以用半夏。小柴胡汤加减不呕吐就去半夏,腹疼加白芍。“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嗓子里面好像有个东西一样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夏就可以治疗咽喉的病。张仲景的方子跟《神农本草经》的药性功能完全符合。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伤寒》半夏泻心汤,治少阳伤寒,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以中气虚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经气结涩,是以作痞。少阳之经,循胃口而下胁肋,随阳明而下行,胃逆则胆无降路,故与胃气并郁于心胁。甲木化气于相火,君相同气,胃逆而君相皆腾,则生上热。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降胃气而消痞满也。
黄元御说的跟《神农本草经》讲的是一样的,半夏可以治疗痰饮上逆冲到头上的头晕。惊悸就是心下动悸不安,心跳心慌,胆火上冲或者心下有水饮、水气凌心。历代一家都不知道麻黄半夏散怎么用,治疗心下悸动实际就是有水饮,用半夏把水饮打开。麻黄左升,半夏右降。外面受到风寒水饮就越容易滞留,很多人受风后眼皮就肿了,身上水液代谢不走了。为把风寒赶走,心脏就加强跳动,没力量就出现悸动。加大麻黄就可以强心,增加心脏跳动的力量,心脏自然就恢复了。
很多感冒后发表时心脉较大,右寸脉浮是肺气郁闭了,心脏力量加大才能把血液泵到体表,就可以汗出而解。开始解表时心里会很烦躁,出汗后就没事了,麻黄和桂枝配合就可以把表打开,胆火上冲和心血亏也能引起心下悸动。心下痞满但是不疼,是把中气伤了,胃土上逆,甲木克脾土,都堵到心下胁肋了,就是中焦胆胃的位置,也就是柴胡半夏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