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俊:黄连温胆汤治疗眩晕
- 健康知识
- 2024-05-24
- 80
▲陈朝俊
广东省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届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基本资料]
张某某,男性,39岁。
01 [发病过程]
患者诉3年前反复出现头晕,呈昏沉感,多次外院就诊效果不佳,症状反复,遂来就诊。另诉平素精神差,近两年来持续每日值夜班,生活作息颠倒。
02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头晕3年。
刻诊症见:患者精神差,头晕,呈昏沉感,偶觉视物模糊,发作时伴耳鸣、心悸及自觉呼吸困难,活动片刻头晕后可缓解,四肢乏力,行走踩棉花感,口苦,口干不多饮,纳差,失眠,或醒后仍欲睡。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2018年5月我院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
03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眩晕(湿热内扰)。
西医诊断:头晕。
处方:
黄连5g、半夏10g、竹茹10g、枳壳5g、陈皮10g、甘草5g、茯神15g、天麻10g、泽泻10g、地龙10g、石菖蒲10g、白豆蔻5g。水煎服,共7剂。
04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诉心悸、耳鸣稍改善,头晕基本同前,呈昏沉感,四肢乏力,行走踩棉花感,纳食稍改善,失眠,醒后欲睡,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处方:黄连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壳5g、陈皮10g、甘草5g、茯神15g、天麻10g、泽泻10g、地龙10g、石菖蒲10g、白豆蔻5g、薏苡仁30g。水煎服,共14剂。
三诊
患者面色晦黯,诉头晕加重,呈天旋地转感,心悸、耳鸣、口臭,口苦,口渴不多饮,纳差,失眠,醒后面部明显油腻感,小便黄,大便黏腻臭秽。舌暗红,苔白黄厚中有裂纹,脉弦滑。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5g、泽泻15g、车前子15g、生地30g、柴胡10g、甘草5g、石菖蒲15g、僵蚕10g、川芎10g。水煎服,共7剂。
四诊
患者诉头晕稍缓解,口臭耳鸣较前改善,面部油腻感稍减,仍咽干口苦,纳眠欠佳,小便黄,大便黏腻稍改善。舌暗红,苔白厚中有裂纹,脉弦滑。上方中加茯苓15g,继服14剂。
五诊
患者面色较前红润,诉头晕较前改善,无胸闷、口臭、耳鸣,面部油腻感减轻,纳眠尚可,小便稍黄,大便已成形。舌暗红,苔白稍腻,中有裂纹,脉弦滑。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5g、泽泻15g、车前子15g、生地30g、柴胡10g、甘草5g、石菖蒲15g、川芎10g、茯苓15g、神曲15g、木瓜15g。水煎服,共7剂。
共诊三月,患者诉虽头晕、失眠偶仍会出现,但较初诊时明显改善,胸闷、口臭、耳鸣消失,面部油腻感减轻,效果满意,但仍嘱其减少夜间值班频率,调整自我作息时间。
05 [按语]
患者表现为头晕,呈昏沉感,符合中医“眩晕”范畴。《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辩证为湿热內扰证。缘患者或作息紊乱致健运失司,或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使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郁而化热,热扰清窍而见眩晕;痰热扰心而见心悸、胸闷、失眠;湿热内困,见口渴不多饮;湿热蕴结肝胆而出现面部油腻、口苦口臭、小便黄以及大便黏腻臭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亦为湿热之证。治疗上,初诊时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为法,拟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臣以黄连清热泻火,竹茹清热化痰;佐以枳壳行气消痰,陈皮理气燥湿,以遵“治痰须治气,气顺则痰消”之义,又佐以茯神健脾渗湿而安神;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另酌加天麻、地龙以平肝、息风、通络;泽泻、薏苡仁利水,以增茯神渗湿之力;石菖蒲、白豆蔻化湿和胃,共增半夏、陈皮化痰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效果。
然患者素体壮实,作息尚未调整,服用近一月效果不佳,口臭、口苦、口渴不多饮、面部明显油腻感、小便黄以及大便黏腻臭秽日趋明显,皆示顽痰未化,湿热蕴结肝胆,故调整方药,以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为法,拟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泻肝胆实火,又能祛肝经湿热,为君药;臣以黄芪、栀子清热泻火燥湿,增龙胆草泻火祛湿之功;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湿清热,导热下行,生地滋阴养肝,使邪去不伤正,柴胡既能调畅肝胆之气,亦能引药至肝经,以上四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另酌加石菖蒲、木瓜、神曲理气化湿和胃,僵蚕、川芎行气通络,茯苓健脾渗湿,以增泽泻、车前子之效。诸药相伍,以奏清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养肝调肝之功。
《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为治肝胆实火、肝经湿热之良方,其清肝火,清湿热,泻中有补,清泻中寓有养血之意,降泄中寓有升达之功。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之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计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计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