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三篇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也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1 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三篇

  1.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

  2.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

  3.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

  4.合理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

  5.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各自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 优质课的综合标准——“六有”

  “有魂”,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明确,并确实将其置于三维教学目标之首,真正予以落实。

  “有神” 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有序” 指能够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构建合理,整个教学过程优化顺畅。

  “有生” 指有生成,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有色” 指有比较鲜明的教学特色。

  “有效” 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即三维目标有效达成,学生学有收获。

  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2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往往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然而,研究表明,仅仅停留在教学的探索,停留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是有限的。这样容易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导致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一、“材料”的选取要合宜 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就很难上成一堂成功的课。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最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由此,在选择、取舍教材时,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他可以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二、自身“学养”是基础 作为一位教师,自身的知识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为重要。施教者本身的知识面、知识量直接决定着他的文化视野和学科功底。一堂好课,从施教者的角度看,应是两种必需素养的融合——思想和艺术。视野和思想来自学养,施教者学养不同,引领学生达到的境界是迥然有异的。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好的教师他本身就是一扇窗,无论他讲多讲少,如何去讲,他的视点都是高的,他的课能给学生以学科的素养,是学生通往更广大世界的一扇窗。

  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的人,仅凭施教技术——尤其是应试技巧生存的人,将面临真正的危急。学养从哪里来?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画尚且如此,为师,更是如此。

  三、“吃透”教材是关键 吃透教材,表现为“广、准、深、巧”。广,一是将文本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等都可以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二是拓展延伸,扩展视野。准,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一个目标(语文素养),两个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三个维度(知识与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四个学段(1-2、3-4、5-6、7-9),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深,是对教材理解深,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刻的体悟。巧,一巧在设问;二巧在选准突破口;三巧在问题来自于学生。

  四、以“文”为本是根本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因而,现在普遍存在三种“非语文课”。

  一类是上课音乐、书画、舞蹈、课件全部上场,手脚并用,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最后的结果是:刺激虽然丰富,“语文”本身的内容不被关注,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

  另一类,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一些语文课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特质而进行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例如有的老师在上《赠汪伦》这首诗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对朋友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非语文”的一个实证,因为教学游离于诗歌之外。

  再一类,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人便误以为可以无限超越文本。其实,“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应有个度。”有老师上《说茶》时,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品种的茶,让学生感受茶的种类的繁多,进而探讨茶的产生和制作,直至研究茶道艺术。这就是我们的明显的偏向。

  因此,一堂语文课要以“学生与语文的接触”为主,以文本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本。如果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展开了二十几个“教学内容”,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

  五、讲究“活”字是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好课当求活。一是生活的“活”。学习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尤其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加入其中。课堂上对文章的把握,对词句文段的理解,都应当是教师对学生助其解、促其语,帮助学生入其境、近其情、品其味之后的悟得,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产生共鸣共振的活动。二是灵活的“活”。不论是分板块,还是分小组;不论是读,还是讲;不论是表演展示,还是活动实践,都应当建立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安排与构架。例如,课堂中的问答、引导必需是智慧的。而这智慧是对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控,是在倾听、思考、交流之中的有效沟通,是思维火花碰撞后达成一致的和谐。

  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3

  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记的能力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超前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综合起来就是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孩子们记忆力的增强。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师除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标准的普通话外,在授课时必须幽默风趣,语感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的能力,为说、读、写、记创造条件并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听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学生讲动听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听写生字、词语、一段话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多听,能促使学生接触较多的材料,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直接运用。说的形式很多,比如: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学生听;学生观察实物说;学生看图说;学生叙述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故事;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也是说,等等。说对学生听、读、写、记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承。说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自学性、积极性,并且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质量。在指导学生说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坚持听、说训练,优化课堂结构。平时,老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给学生创造听、说训练的条件,突出“导”,贯穿“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胆发言。久而久之,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既让学生“入境”,又让学生“出境”,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将课内读和课外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使他们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为听、说、写、记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有句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地说明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在训练学生读的基础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读。针对不同读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在进行初读、精读、熟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时,要提出各自的要求,力争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议,划出疑难问题,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另外,在引导学生读时,还要以“博览群书”为宗旨,将“博览”与“精读”相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名言进一步说明了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思考,学会了思考,才能产生更多的疑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结合,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记的问题就会进一步得以提高,并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就会水到渠成,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及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难易结合,讲求实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另外,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爱写、勤于写。将写和学生的听、说、读、记有机结合起来。

  记,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积累素材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记和听、说、读、写一样贯穿始终,可以让学生记一篇优秀的篇章,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记常用成语,记优秀典故,记谚语、歇后语,记名人名言,记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等知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记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课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三篇】

上一篇:饭菜扑鼻香

下一篇:牙痛的偏方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