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厥阴主风与乌梅类方活用(下)

恶寒发热一周,肢厥呕吐两日。始恶寒发热, 体疼,近日更见肢厥,胸肋刺痛,时时嗢嗢欲吐,吐出为水,腹中不适,间发头眩痛,现内伴口苦、渴,心中热,喜冷,大便初泻昨硬黑不热,小便自利赤热,夜寐不安,月经十天前曾来,现已净,素带下多而稀白。舌象:苔干粗,声音:平;脉象沉细至极。

辨证:外寒引动,肝风犯胃,寒热表里错杂(寒多热少,里证夹表)

治法:辛散外寒,酸收内风,兼平寒热

处方:乌梅丸,原药原剂,每日六钱 分两次开水吞。

因不能顺利吞服,改用煎水连渣少量分服。三日而愈。

乌梅丸厥阴病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辨治老妪久利案——乌梅丸合痛泻方法(厥阴久利, 肝风乘脾, 寒多热少证)

上海老妪沙某某,年近80, 2005年初夏就诊。主诉:反复腹泻20余年。患者自59岁起,因胆囊炎切除胆囊后,开始间发腹泻,发作诱因似与饮食有关。平素口味好,能食,但进食品种十分受限,多数只能进平淡食物,稍有辛辣或厚味之品,即易引发肠鸣腹泻,多时一日欲解便十余次,便急、质烂,量不多,颜色或黄或青或褐,近年发作更频。曾在上海多家医院就诊,均未发现实质性病灶,疑诊为肠道激惹症,西药缺乏有效治疗,也曾较长时期就诊中医,未见明显成效,以致治疗失去信心,心情十分苦恼。现来南昌探望亲家,经人推荐,特来求诊一试。求诊前曾就诊于省中医院消化科专家,服用柴胡泻心汤十余剂,下利未减,口更干渴。

患者形体略胖,精神尚佳,体力较好(能一口气上七层楼而不用歇息),面色偏淡,语声不弱,性情较急躁,较怕热,动易出汗,饮水偏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略急。

中医诊断:久利。厥阴肝风下迫,乘脾扰肠,寒热夹杂。

治法用方:敛肝熄风,扶土抑木。乌梅丸法合痛泻要方

乌梅24克 炮姜10克 川黄连6克 白芍15克 淮山15克 防风10克 陈皮10克 炙甘草8克。七剂。

一周后复诊:服上七剂后,出汗、饮水显减,进食不当仍易肠鸣腹泻,但肠鸣程度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仅3~5次,便质也较成条,自觉患病以来,此次见效最显,信心大增。希望带药回沪,继续治疗。

考虑其脉弦性急,肝旺之体,易从热化,上方减炮姜至6克,加山萸肉10克。带药10剂。

后转辗回复:服毕10剂后,进食引发腹泻的发作频度与程度均大减,可食范围增宽,汗出、渴饮、怕热也再减。问是否可守方再服。嘱以本方15剂转作丸药(乌梅去核),巩固治疗一个月。半年后经间接了解,其病基本未再明显发作。

乌梅丸厥阴病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辨治痉厥案——乌梅丸重用连梅法(厥阴痉厥, 肝风上冲,热多寒少证)

余某,男,44岁,常发昏厥,伴抽搐、面赤、寒战、多汗。发时血压骤升至26 .1/18.1kpa以上,止时复常。虽长期服用西药和镇肝潜阳中药,仍发作不止。请姚老会诊得知,素消渴喜冷,心悸,心下及右胁隐痛;头晕耳鸣,口苦善饥,大便日3、4次、坠急不畅,质溏而味臭、色黄而带青,溺频而色深,舌苔厚滑而微黄,脉弦滑而重按无力。考虑为厥阴阴阳逆动、肝风上冲心包、热多寒少之证。以乌梅丸进退,重用梅、连之酸收苦泄,制丸常服。经按法服数料丸药后,诸般内症渐消,痉厥外症也止,血压持续稳定,身体恢复劳动(2)。

乌梅丸厥阴病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辨治痛经案——乌梅丸重用桂附法(厥阴腹痛, 肝风下迫,寒多热少证)

田某,女,29岁,因婚后7年不孕而就诊。素有经前小腹冷痛,得温稍减,伴四肢厥冷而心下灼热,心烦口苦,消渴喜温,嘈杂易饥,但食后呃逆,有时自觉气上冲胸,旋即呕吐,月经愆期5天,量少色暗而夹血块,舌淡苔白,脉细弦涩而略数。考虑为阴阳错杂、肝风及肾,寒多热少而夹血滞。以乌梅丸改汤,加重桂、附、辛、归之辛温,而减少连,柏之苦寒,稍佐桃仁以活血通经。7剂腹痛大减,经量增、色转红。进10剂诸症消失,继后受孕而顺产一儿(2)。

乌梅丸厥阴病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辨治崩滑案——乌梅丸原方法(厥阴下血, 肝风内扰, 下殃冲任证)

吴某,女,12岁。自1年前月经初潮以来,经量忽多忽少,缚绵不尽,可达月余之久,虽经中医益气、凉血、止血,西医人工周期及输血治疗,病势不止。经姚老会诊得知:患者常觉心慌,心中灼热;饥而不欲食,大便反泻,小便反清;时有头晕耳鸣,肢麻指冷,舌淡苔黄,脉细弦数、时有歇止。考虑为阴阳动荡而肝风内扰,殃及冲任。以乌梅丸原方配量,制丸常服。3日后经量即开始减少,药服尽而崩漏渐止而愈(2)。

乌梅丸厥阴病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10

辨治咳嗽案——安胃丸加减法(厥阴气逆, 肝风乘肺,寒热夹杂证)

徐某,男, 65岁, 1989年3月15日诊。反复咳嗽数年, 加剧半年。每次发病, 咳嗽暴作, 胸胁抽痛而左甚, 伴有气从心下上冲胸咽、欲咳不已心烦不寐, 口渴而欲饮温、背寒而咯少量黄痰。此次病剧, 痰中带血, 昼日寒战而手足厥冷, 入夜发热侧手足欲伸被外, 至夜半则无汗热退。素有头晕不欲食、便结。舌红苔白, 脉数中取弦、按之弱。

前医以肝火犯肺而屡用苦寒清降, 收效甚微。笔者以厥阴阴阳错杂、肝风内扰,动气乘肺论, 治以调和阴阳、酸收熄风、制肝而平肺, 思乌梅丸法,参安胃丸方,重用乌梅至30克, 减轻热药(去附子、川椒), 加川楝子、枳壳各10克,服5剂。

复诊:厥热除, 咳痛减半, 口渴、气冲、纳差也显减。守方再进剂。三诊诸症渐平, 微咳、微晕、腰时坠胀, 脉微浮稍数厥阴已解, 阴伤未复, 以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而善后。

乌梅丸厥阴病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11

辨治胃痛后遗案——乌梅丸转连梅饮法

张某,女,35岁。1987年3月12日初诊。素有“胃痛史”,近来发作频繁,发时心下阵痛灼热,渴欲热饮不欲食,稍食则呕恶欲吐,身恶寒,痛剧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略黄,脉沉弦略数。请姚荷生先生会诊,按厥阴阴阳错杂证投以乌梅丸意(改汤),服3剂后心下疼痛大减,肢厥亦除,知饥欲食,脉沉见起,但续发身微热,肌肤起痒疹,面红,头昏痛,口苦,咽微痛。姚先生提示:此为厥阴阳进阴退,阳复太过而风热偏盛,改投连梅饮合金铃子散加减,服5剂,诸症渐平(2)。

结 束 语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总而言之,对厥阴主证主方理论的临床运用,不能拘于伤寒之说,而应站在六经分证辨治乃为万病立法的高度,比对寒温内外病种的同异关系,乃能准确把握厥阴风象的内动特征,注重运用酸收熄风的独特治法,并能根据不同病种好发证型的具体偏向,对乌梅丸类方进行随机化裁和灵活变通,才能超脱以往安蛔止痛、和中止利等狭小观念,真正发挥厥阴主方——理肝要剂的重要作用,步入寒温内外广泛活用的至高境地。

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_

_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医案_乌梅丸厥阴病

作者简介

刘英锋:江西南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岐黄国医书院副院长,省级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名医研究分会常委,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中医专家组成员。先后师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生、经方名家陈瑞春,注重经典理论与名家经验的挖掘运用,从事中医杂病临床,坚守以辨证论治特色诊治疑难杂症,发挥独到疗效,弥补现代医学之不足。

参考文献:

:

(1)黄利兴,刘英锋.连梅饮的临床运用.江苏中医.2001(3):30-31

Huang , Liu . of -Wumei . of 2001(3):30-31

(2)刘英锋,姚荷生.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运用.中医杂志,1989,39(1):15-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