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系列8》阴跷脉阳跷脉——卫气出入的桥梁2015-5-13
- 健康知识
- 2024-05-30
- 105
作者:王非。中医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本科。曾师从天津中医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名家廉玉麟,河北针灸名家高玉春。2013年拜入冰台门下,学习立新七针。
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灵枢·卫气行》
我们看到伴随着日出,卫阳之气从阴出阳的主要出口就是睛明穴(内眼角)。
由此可以更深刻理解师父的刺攒竹为何功效强大。希望同门们重视。
二、阳跷脉——卫气从阴到阳的桥梁。
白天日出,卫气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始出于睛明穴)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阳跷脉渐盛,目张而醒。
[循行]
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起于申脉穴,沿腿部膀胱经逆行,到大腿及臀部外侧,到肩胛外侧,经巨骨到人迎、地仓、最后到内眼角,五脉会于睛明穴。
三、阴跷脉——卫气从阳到阴的桥梁。
[卫气从阳入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灵枢·卫气行》
卫气由表返内的主要通道是肾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为足少阳肾经之别,故阴跷脉是主要桥梁。
[循行]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奇经八脉考》
其中脾胃是卫气周而复始的关键所在,所以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是因为脾胃问题影响了卫气的运行,卫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
四、睡眠、下肢内外肌力平衡——是阴跷脉阳跷脉的两大功能。
(一)睡眠:
卫气循行正常,人的睡眠功能就正常。卫气循行,阴、阳跷脉是主要桥梁。
“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目闭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行于阴,不得入于阳,行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枢·大惑论》
“......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寒热病》
阳跷脉盛,目张而醒;阴跷脉渐盛,目合而睡。
(二)下肢内外肌力的平衡
跷:举足高行也。《说文》
跷有足跟和跷捷的含义,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跷脉气失调,还会出现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与运动功能有关。
《难经·二十九经》:“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急而阳缓。”此症多见于偏瘫的病人,当下肢肌肉肌力及肌张力减弱,内侧肌张力增高,拘急,此为阴跷病,反之就是阳跷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