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阳厥简介 阳厥和亡阳证的区别?

文章目录:

  1. 阳厥简介
  2. 阳厥和亡阳证的区别?
  3. 小儿厥逆简介

一、阳厥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热厥·阳厥
  • 5 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阳厥
  • 6 因突受过度 *** 而善怒的病证·阳厥
  • 7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阳厥的穴位
    • 2 治疗阳厥的方剂
    • 3 治疗阳厥的中成药
    • 4 阳厥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阳厥

1 拼音

yáng jué

2 英文参考

yang syncop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阳厥:1.热厥;2.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3.突受 *** 过度而出现善怒发狂的病证。

4 热厥·阳厥

阳厥为病证名[1]。厥证之一[1]。指热厥[1]。

《景岳全书·杂证谟》:“阳厥者,热厥也。”

《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

《丹溪心法·厥》:“阳厥者,是热深则厥。盖阳极则发厥也。不可作阴证而用热药治之。精魂绝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气汤,随其轻重治之。”

5 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阳厥

阳厥为古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指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1]。阳厥即少阳厥之意[2]。《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小腿当经脉所过部分发生逆冷、麻木、酸楚等症[2]。

6 因突受过度 *** 而善怒的病证·阳厥

阳厥是指突受 *** 过度而出现善怒发狂的病证[1]。《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治以生铁落饮。

7

二、阳厥和亡阳证的区别?

1.亡阴证汗:汗热,味咸,不粘。

四肢:温和。

舌象:红干。

脉象:细数无力。

其它: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

2.亡阳证汗:汗凉,味淡,微粘。

四肢:厥冷。

舌象:白润。

脉象:微细欲绝。

其它: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热饮

三、小儿厥逆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寒厥(阴厥)
  • 4 热厥(阳厥)
  • 5 气厥
  • 6 血厥
  • 7 痰厥
  • 8 食厥
  • 9 蛔厥(蚘厥)

1 拼音

xiǎo ér jué nì

2 概述

凡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的,均称为“厥逆”。为儿科常见的一种危急证候。厥的含义有二,一指昏晕厥逆,一指四肢逆冷。所谓“逆”,就是逆而不温的意思。一般手足冷称为清,冷过腕,踝称为厥,冷过膝、肘称为逆。所以,轻者为“厥冷”,重者称“厥逆”。

厥逆在儿科多种病变中均可出现,有的发病严重,一厥不复,因而导致死亡。厥逆不论是四肢厥冷,或昏晕厥逆,均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所致。如《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者为厥”。由于阳气起于十指之端,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前代很多儿科医家均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常宜和暖,如指头微寒者,阳气衰也,足心冷者,阴气胜也”。厥逆的形成极为复杂,且病情较为危重,必须及时处理扭转病机,以希移时渐趋苏醒,手足转温。如小儿胃痛,腹痛,当痛势剧烈之时,往往手足发凉,如能及时镇静止痛,痛缓则手足自温,而厥逆自解。倘若厥逆伴唇白,鼻孔发黑,口面俱青,人中吊起,则预后大多不良。

形成厥逆的病因很多,有因阳气不足所致,如素体阳虚,复感外邪,误汗误下,或吐泻过度,以致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盛,阳气不达于四末而四肢厥逆。有因阴气不足所致,如感受温热之邪,里热过盛,伤津灼液,则阴气不足,或热邪阻遏,气血不得宣通,不能通达四末而四肢厥逆。有因肝亢气机逆乱所致,因为气盛有余,则逆乱而不顺行,上壅心胸,痞塞气道,蒙闭窍隧,则昏倒无知,发为气厥。亦有因元气素弱,气虚下陷而不上承,清阳不得舒展,因而突然发生昏厥。有因血随气逆所致,气血上壅,清窍为之阻塞而昏倒无知。若失血过多,使气随血脱,也能发生晕厥。有因痰阻中焦所致,如素多痰浊,脾失运化,一时上壅气闭,蒙蔽清窍,忽然眩仆而厥。有因积滞内停所致,如食填中脘,失于转运,上下痞隔,因而气机受阻,窒闷致厥。有因胃寒蛔虫上扰所致,因脏气寒冷,蛔不安宫,上扰入膈,以致闷烦不安,得食而呕,手足厥冷。总之,厥逆是气机上逆,阴阳失调的一种疾患。举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痰食蛔虫等等,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偏胜,都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小儿厥逆,由于成因的不同,临床表现亦多种多样。如有寒厥(阴厥)、热厥(阳厥)、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等,尤以寒厥和热厥为多见。故进行急救时首先应分别虚实。实证则气壅息粗,四肢僵直而冷,牙关紧闭,脉多沉伏,一般先用搐鼻散吹嚏,随后灌服苏合香丸,或紫金锭之类以开窍。虚证则气息微弱,口张自汗,肤凉肢冷,脉沉微细,急用参附汤灌救,以回阳固脱。如见汗出而热,舌红肢厥,脉象细数者,宜用生脉散,以益气救阴,并可配合针灸或其他疗法,以促其清醒。体针,实证宜针,可取人中、内关、素髎、少冲、中冲、涌泉等穴,强 *** 手法;虚证宜灸,可取百会、涌泉、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等穴。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等穴。俟其清醒后,再行详辨寒、热、气、血、痰、食、蛔诸厥,进行灵活施治。

3 寒厥(阴厥)

寒厥或称阴厥。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逆冷,伴见形寒面青,安静困倦嗜卧,唇白,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泄泻,苔白而润,舌质色淡,脉象沉弱或微迟,此为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四肢,严重的可发展成为脱证。也有突然发病,昏迷不醒,面青身冷,腹痛吐泻,则为“中寒”之象。如伤寒、腹泻以及一切虚弱证候,在严重阶段出现时,均为阳气虚弱和垂绝现象。治宜温经散寒,补阳回厥,可用理中汤或四逆汤加减。气虚者,可加人参、炙黄芪以益气。肢冷甚者,可加桂枝以温经散寒。泄泻甚者,可加煨木香、砂仁米、肉豆寇等以宽中止泻。腹痛者,可加元胡索、台乌药、川楝子、大白芍等以止痛。腹胀者,可加炒苍术、炒厚朴、以燥湿去胀。

4 热厥(阳厥)

热厥或称阳厥。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厥冷,但一般肢冷不过肘膝,伴见身热面赤,畏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烦躁不眠,气粗喘闷,大便秘结,或泻利下重,小便短赤,呕吐酸臭,或有谵妄,舌苔黄糙,脉象滑数,为内热郁结,阳气郁而不伸,不能外达四末。此证初得病时,常有身热头痛,继则壮热烦渴,渐至四肢逆冷,但手足虽冷,而有胸腹灼热,手足心热等症,不可误作阴寒。若二者混淆,寒厥误用寒药,热厥误用热药,则治疗结果,适得其反。

热厥的治疗方法,根据“热微者厥亦微,热深者厥亦深”的原则,轻者宜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甘草、枳壳、川郁金、姜皮等,以宣通郁阳,使阳气外达于四末,则手足自温而热退。如肢冷转温,温后又冷,反复发作,且腹胀,便秘,脉实者,则为“热深厥深”。治宜通下泄热,可用大承气汤或凉膈散加减,以急下存阴。如腑气不实者,治宜辛凉泄热,可用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黄芩、连翘等以清之,则肢厥自解。

小儿四肢厥冷,有很多病例属于热厥范畴,早期常有恶寒,发热,肢厥,表证未解,里热炽盛之象,可用火郁汤加减,以发散之。如果腹胀、腹痛明显,便秘不解,必须速战速决,以防止病情继续发展,治宜急用硝黄以通下,推陈致新,损阳和阴。纵即泄泻,宗“利不因寒,泻下在所不禁”的原则,也可通腑存阴,不能犹豫。

热厥以邪实为主,治疗方法可散,可攻,可清,可开,重在凉通,有“火郁则发之”之意。与寒厥须用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之法,重在扶正,有“益火之源,以消阴霾”之意,截然不同,应与鉴别。

5 气厥

有虚实之分: 儿科以实证为多见。①气厥实证,常在大哭烦吵之后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口唇发绀,胸膈喘满,苔色薄白,脉象沉弦。此为气逆而厥,上壅心胸,蒙蔽神识,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所致,治则为顺气调肝。初宜行气开郁,可用五磨饮子加减。如紫绀明显者,可加当归、赤白芍、丹参、红花、郁金,以行气活血。善后则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可用逍遥散加减。②气厥虚证,表现为突然眩晕昏仆,面色㿠白,汗出肢厥,气息微弱,脉象沉细,此为元气素虚,突受惊恐,一时气机逆乱,中气下陷,清阳不振,卫外不固所致,严重者往往形成厥逆。治宜补气回阳,可用六君子汤加减。如汗多肢厥甚者,可加附子、黄芪,温阳固表。如心悸不宁,可加熟地、丹参、远志、酸枣仁等,以养血宁神。

6 血厥

有虚实之分,儿科以虚证为多见。①血厥实证,多由肝气上逆,血随气升,蒙蔽神识,清窍闭阻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苔薄,脉多沉弦,此为气逆血郁,治宜活血顺气,可用通瘀煎加减。②血厥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虚不能上荣所致,临床见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肢震颤而冷,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此为营气内衰,气血不能达于四末。严重者则因正气不固而汗出口张,为危殆之证。治宜气血并补,因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血脱必须益气,可用人参养营汤加减,益气补血则晕厥自解。

7 痰厥

突然气闷痰鸣,不省人事,或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舌苔薄白或厚腻,脉多弦滑。轻者渐醒为痰厥,重者眩仆不醒,则为痰中,此为痰浊内壅,上闭清窍之象。治宜行气豁痰,可用导痰汤加减,以化其痰则厥逆自解。痰壅气盛者,可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等以化痰降气。

8 食厥

由饮食过饱,食填胸中,胃气不行,上闭清窍所致,表现为骤然昏厥不醒,胸脘窒满,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而实。此为食滞不消,浊气不降,气与食并,厥气上逆之象。治宜先用烧盐方(炒盐煮水)探吐,吐后再以理气和中,消导食积法治之。食厥初时气机窒塞,浊气上壅,治宜理气和中,可用神术散加减。如腹胀胸闷嗳气者,治宜消滞和中,可用保和丸加减。如便秘不通,腹部胀痛者,治宜荡涤去积,可用小承气汤加减。如神昏窍闭者,可酌加通窍启闭之品,如九节菖蒲、远志、广郁金、或苏合香丸化服。

9 蛔厥(蚘厥)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阳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