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正文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3篇

  不良贷款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总称。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1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3篇

  不良贷款清收难,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令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头疼的难题。如何有效应对信贷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基层信用社要改善贷后管理,加强风险防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风险。

  一、不良贷款清收面临的难点

  1、村组集体债务认定难。由于部分贷款因村组干部调换频繁,账务管理不规范或长期未交接,致使债务无法落实。

  2、借款人长期在外联系难。一些农民工外出打工,夫妻双方常年在外,贷款到期后无法联系到人,而使贷款无法完善手续和收回。

  3、借款人经营不善或丧失劳动力无力归还,致使贷款清收难。一是部分借款人超龄无力归还;二是经营亏损(破产),外债较大,无力偿还。

  4、个人贷款企业用。过去由于贷款政策的局限,部分企业法人利用员工、亲戚朋友的名义借款企业用。因企业停产(破产)使债务落实难。

  5、诉讼案件执行难。部分起诉借款纠纷案因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赢了官司但收不回来的贷款

  6、核销贷款取证难。部分企业已破产多少年,周所众知,但难以采集到具体材料。

  二、清收措施

  1、全员出动,多措并举。针对不良贷款清收难,进度慢的实际情况,要制定集体攻坚清收措施,做到从上到下,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人身上有任务。同时,联社风险部分组下去清收。

  2、提高清收待遇,激发清收热情。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可制定计付手续费奖励细则,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3、广泛宣传、提高意识、增强还款自觉性。

  (1)、发征信告知书。做到与贷户及时沟通。督促不良贷户归还贷款。

  (2)、按村公开不良贷款,增加社会压力,促使贷户还款。

  4、责任清收

  (1)、联系以前发放责任人积极配合清理。

  (2)、加大对借冒名贷款的清理

  (3)、加大对内部职工介绍贷款清收

  (4)、加大对原发放责任人对自己亲戚(子女、父母、兄妹),关系人发放的贷款清收

  签订还款协议、分期偿还计划等协议清收。对于还款意愿强烈,但经济条件有限的借款人,采取签订还款协议等方式进行。

  打包拍卖清收。对于大户的不良贷款且信用社认为清收难度较大的,采取打包拍卖进行清收。

  依法清收。对于那些债券债务关系明确,拒不还钱的“赖皮户”,且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法通过诉讼清收。

  债务转移清收。对部分借款人已名存实亡,但担保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为有效保全信贷资产,要与企业积极协商在确保提高还款能力及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实施债务转移或重新设定抵押物、担保人、风险梯度转移等途径转化不良贷款。

  以资抵贷清收。即取得偿债资产,通过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或拍卖变现的形式实现资产的变现。

  呆账核销。对于符合核销政策和规定的不良贷款搜集资料进行核销处置。

  借助外部力量代理清收。对可疑类、损失类、已核销的呆账、央行票据已置换的不良贷款本息,聘请律师事务所进行代理清收。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2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前清后增,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而且影响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再投入。深入分析不良贷款成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行政干预、市场风险、贷户经营亏损、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案件执行难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是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是观念陈旧,经营落后。部分单位风险管理意识和合规意识淡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决策行为不规范,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计风险成本,最后造成不良贷款的大量累积。

     二是执行不严,清收不力。信贷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感情代替原则,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制度执行力较差,对欠贷户有关情况掌握不准,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清收决心不坚定、力度不够。

     三是工作调动,管理悬空。“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也不理旧账”凸现信用社清收责任意识差,而其背后则是责任不明确。目前,仍有绝大多数信用社存在因新老交接和责任过渡等信贷管理制度层面上的执行不到位,贷款责任交接流于形式,造成贷款调离人员管不了,接收人员不接管,以致管理出现“空档”,导致部分贷款形成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

     四是处理不严,追究乏力。有的联社领导班子履职不尽责,“老好人”思想严重,责任追究往往不到位,“追下不追上”、“签字的不负责,负责的不签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违规问题屡查屡犯。还有的自身“不干净”,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者怕打击报复,对违法放贷行为不愿也不敢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所以能捂则捂、能盖则盖,导致问题越积越深,最后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酿成案件。

     工作对策:

     在不良资产清收上实现重大突破是农信社坚持稳步发展的关键

     1、集中清理全面开战。农信社多数不良贷款形成时间长,情况复杂,清收难度大。因此,要从调查摸底着手,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清理,逐笔核查、逐户核对,掌握贷户信息,拉清单、建台账,分清结构,找出成因,变“盲人摸象”为“对症下药”,为有效清收奠定基础。要广泛动员,深入开展“全员皆兵,向不良贷款开战”活动,综合运用专业清收、依法清收、打包清收、奖励清收、能人清收和问责清收等措施,整体联动、合力攻坚,形成高压态势,打一场“人民战争”,全方位对不良贷款进行“围剿”。

     2、深入排查严惩违规。要坚持“从严治社”方针,本着“清收贷款、落实责任、寻找线索、严厉打击”的指导思想,以检查信贷制度执行、落实责任追究为切入点,以揭露重大违规违法问题和查找案件线索为突破口,积极利用审计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内查外核,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再现真实面目,揭开不良贷款的“盖子”,把隐藏的大量违规违法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对情节严重的决不姑息,主动清收的,免于问责。特别对丧失诉讼时效、发放顶冒名贷款、资料虚假、以贷收息等性质恶劣、严重违规违纪的,要严格落实“一责四问”制,从重、从严、从快追究;涉嫌犯罪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内部着手强力清收。针对贷款清收“灯下黑”,贷款责任人额小看额大、官小看官大、一级攀一级、长期无进展的实际,要从落实责任入手,从领导干部入手,运用承诺清收、调度清收和扣发工资清收的办法,全面追偿内部人承贷、担保和责任贷款。清收不力的,要按照“三个不放过”的要求,完善措施、纠改问题,并采取停薪、停岗、除名、移交等强硬手段,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解决责任贷款无人清收、无人担责、无人追究等问题,加快推进清理清收工作。通过清查一批、除名一批、移交一批,进一步纯洁队伍、挽回损失,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4、借助外力联合攻坚。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纪部门的合作,对行政公职人员欠款,配合纪委开展专项清收活动;对涉嫌诈骗、内外勾结发放顶冒名贷款等违规违法行为,联手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对陈案、未执结案件,协调法院进行集中清理清收;对以贷谋私等渎职行为和未及时保全债权的失职行为,移交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切实提高清收成效,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落实交接保持连续。责任不明确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实质问题。《贷款通则》第八章第四十四条规定:“贷款管理人员在调离原工作岗位时,应当对其在任职期间和权限内所发放的贷款风险情况进行审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能贯彻执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明确可行的贷款交接制度,致使接收人既担心其原责任贷款无人替其清收,又不愿承担所接贷款的管理、清收责任。因此,必须研究制定贷款交接制度。信贷人员调动时,由业务、审计部门对其承诺贷款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交接双方责任。凡经内查外核没有问题的贷款,接任客户经理必须无条件接收,承担全部责任,并经双方签字确认,同时免除前期贷款责任,使追责与人员调动、调配同步,保持贷款管理的连续性。经审核确认其所放贷款系“三违”或形成风险损失的,原责任人的责任不免除,继续履行管理清收职责,必要时返岗清收。对原信用代办员、调离、内退、退休等人员发放和介绍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包片客户经理要切实负起责来,认真落实债权,强化清收措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3

  摘要:由于经济形势整体下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银监会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系统地阐述不良贷款的概念,成因及对策等方面,研究该话题的意义在于提高银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

   关键词:不良贷款成因对策

   一、当前背景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二、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形成的贷款。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资金市场对外资银行正在放开,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优厚待遇。现在国内外银行业已展开剧烈竞争,但国有商业银行却被迫面临着双向抉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量严重上升,尤其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首。金融风险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我国商业银行处于特殊地位,如果不良资产量过多,会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对我国已经处于积极重要的地位。

   四、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1、借贷者的信用方面。总体来说贷款的风险还是很大,而且其风险主要就是来自于借贷者的信用风险上。贷款也称之为信贷,它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一种金融产品,如果借贷者最终的信用出现问题,就会有预期贷款的情况。不过,总体来说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贷款者,尤其是个人贷款很少出现信用问题。

   2、银行的调查以及风险管理。贷款是银行的基本业务,出贷的权利在于银行本身,那么出现不良贷款情况,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银行自身有关。最为重要的就是调查方面,在出贷之前需要对借贷者进行调查了解,看是否有资格贷款,能够出贷多少,尤其是一些企业公司,必须要了解代其企业经营的情况。通过对信息的调查了解来进一步的分析,看起风险大小有多少,一旦发生风险要如何来进行管理控制等地。

   3、宏观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五、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1、从商业银行外部、内部两个方面考虑。从外部来讲,一是银企机制市场化。其本质是指通过资金连接,产生宏观、微观经济效益,以实现银企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成长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一方面使政策性贷款从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完全分离出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降低信贷风险;另外可增大直接融资比例,给企业提供获取资金的另一种方法

   2、针对政府方面的原因。国家应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注资政策。财政注资的数量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产处理方式的抉择和资产处理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国有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大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而且国家有责任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国家财政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能注资的注资,该担保的担保,主动配合资产处理和资产证券化工作,为其创建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

   3、针对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需要实施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加强以市场约束为中心的改革,关键是要完善起一系列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市场的淘汰机制以及结构的科学调整机制。

   4、从银行方面来说。强调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观察客观环境的变化,使贷款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要提高企业领导综合素质、经济实力、信誉名声等各种指标来增强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选择,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作用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提供贷款。

   5、从企业方面来说。以目前状况分析,大企业正逐渐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下降,而以往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源自大企业。因此,面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观念。加强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尤其要加强对农户的贷款投放以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特别是要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还可加强对中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努力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涂永红.关于建立科学的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系统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01).

   [2]聂庆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政策的建议[J].经济科学,2002(06).

   [3]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7)

【不良贷款管理问题浅析3篇】

上一篇:滋阴降火汤4

下一篇:钟表小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