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偏方 > 正文

【悬灸贴养生课堂】艾灸调理中风、脑梗塞

什么是脑梗?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与脑栓塞、脑腔隙性梗塞等合称为脑梗塞。

本病属中医“中风”、“偏枯”等病证。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因,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中风。

诊断要点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三)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动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艾灸调理中风、脑梗塞

艾灸对中风有绝佳的疗效,不止对中风的急救很好,对中风的预防同样很好。请先看一段药王孙思邈叙述,《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风下》载:“初得风之时,当急下火,火下即定……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其炷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以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还强调要重视先兆症状,坚持施灸,“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苟度朝夕,以致殒毙,戒之哉”。 后世医家对孙思邈此法大加赞赏,“神效极多,不能具录,依法灸之,万无一失也”。

艾灸百会、风池、大椎,命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艾灸辩证治疗

突然性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或伴有头疼头晕,腰膝酸重。

据病症取穴施灸

口眼歪斜加灸地仓穴,下关穴。

舌强语塞加灸廉泉穴,哑门穴。

中风偏瘫

上肢瘫痪取穴:肩井,肩顒,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瘫痪取穴:伏兔,承山,阳陵泉,环跳,三阴交,足三里

对于刚刚发病的人,经过第一次点穴理疗后,病人的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此时应该叫病人自己活动几次,每天进行两次点穴治疗,第二次时间应该相隔4小时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饱,进食后休息一小时才能进行点穴治疗。病人绝对不能空腹治疗,理疗后3个小时内不能接触冷水。

连续艾灸达三个月过后会明显发现,肌张力有明显缓解,手脚利索。艾灸对偏瘫有很好的效果,中风时需送医院及时抢救。防重于治,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过喜过惊,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泰然处之。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或少服肥甘厚味及刺激性食物,宜戒烟酒,在气候急剧变化要注意调节,顺应自然,避免劳倦过渡,严防跌仆,要定期体格检查。若不幸中风,瘫痪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必须做到勤翻身,经常保持衣服被罩干燥平整,皮肤发红时,要及时按摩,有言语障碍者,应耐心对病人进行发音训练。 预防中风病人复发可以施灸足三里,中脘或足三里,曲池,太冲。

艾灸预防中风

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提出:“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这里的风人就是指的易患中风的人,及时在季节交替之时使用悬灸贴艾灸,也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实际上,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有过中风经历的患者,因为中风的复发率也非常高,且发病间隔一次比一次短,病情一次比一次重,因此,食疗和艾灸等都是您手中的坚盾和利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