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 杨上善认为针刺调气的重要手段是什么

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杨上善。《黄帝内经》简介:1、《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由多人完成,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文章目录:

  1. 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
  2. 杨上善认为针刺调气的重要手段是什么
  3. 医家杨上善是什么朝代的人
  4. 黄帝内经 谁讲的最好
  5. 古人赞美黄帝内经的名句
  6. 能入茶的牡丹品种是什么?
  7. 古籍中的目下纲简介
  8. 天师(对有道者的尊称)详细资料大全

一、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

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杨上善。

《黄帝内经》简介:

1、《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由多人完成,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轮仔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2、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3、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腊铅汪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该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学习《黄帝内经》对生活的影响:

1、“法于阴阳”。

简单的理解是效法的意思,就是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适应自然气候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让人不仅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能逐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能动的改造环境,使之更好的适合人类的生存。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遵从这激蠢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2、“饮食有节”。

《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以为我们总结出一些合理的膳食。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食谱有主食、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

3、“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的意思,有常是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是要求我们生活要有规律。《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的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二、杨上善认为针刺调气的重要手段是什么

杨上善认为针刺调气的纳启重要手段:经脉是阴阳旦含气之所资,邪入肌腠,袭筋为病,不能精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穴模茄笑。杨氏在临床上对于经筋之病用针刺调气,常用“以痛为输”的方法来治疗。杨上善,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针刺调气即应用针刺的补泻方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改善人体的机能。

三、医家杨上善是什么朝代的人

杨上善 ,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据周绍良、赵超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此滚衡杨上善墓志可知,杨上善生于隋代(589年),卒于初唐(681年),享年93岁。开皇十九年(599

年),11岁,出家为道士。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72岁之前不久,受诏入朝,除弘文馆直学士。龙朔元年(661年)73岁,又除沛王文学,同年迁左

武卫长史。麟德二年(665年)77岁,迁森做左卫长史。上元二年(675年)87岁,迁太子文学。仪风元年至调露元年(676—679年)间90岁前后,先

后迁太子司议郎、太子洗马。调露二备旅年(680年)92岁,归老于家。永隆二年(681年)93岁,卒于里第。

四、黄帝内经 谁讲的最好

对于黄帝内经的讲解,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可的黄帝内经讲解专家:

* 徐文兵:他的讲座涵盖了黄帝内经的多个方面,包括病因、诊断、治疗胡伏尺、预防和养生等。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深受听众喜爱。

* 王正龙:他的讲座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方法上。他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深刻,见解独到,为听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指导。

* 王洪图:他的讲解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的医理和原文释义上。他的讲解详尽细致,对于初学者很有帮助。

此外,历代也有不少研读黄帝内经的学者和专家,如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丹波元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对黄帝内经的解读和理解有着重要的贡献厅唤。

总的来说,对于黄帝内经的讲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位裤高专家的讲解,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王宏图

曲黎敏

不分先后,各有千秋。都非常不错。

不知道谁讲的最好,不过我推荐你找找历世握中医学博士罗大中的讲座和书,我觉得他讲的很肢庆不错,有一些是涉及返渗《黄帝内经》的,连我一个外行人都喜欢听。

王宏图老师的讲座视频很不错,王老是《内经》大家,主编了《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这部巨著。

五、古人赞美黄帝内经的名句

古人赞美《黄帝内经》的名句如下:

1. “黄帝内经,太素之宝,医道之祖姿游,天下之至经。”——唐代张志和。

2. “医道之祖,天下之至宝,医胆之本,疾病之源。”——唐代孙思邈。

3. “黄帝内经,天下之宝,医学之祖,虽千古不变。”——宋代杨上善。

4. “黄帝内经,中国古代医差册改学的经典之一,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李时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重虚判要的医学概念和原则,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名句均表达了古人对《黄帝内经》的崇敬和赞美。

1、“黄帝内经唯或键,太素之宝,医道之祖,天下之至经。”——唐代张指巧志和。
2、“医道之祖,天下之至宝,医胆之本,疾病之源。”——唐代孙思邈。
3、“黄帝内经,天下之宝,医学之祖,虽千古不变。”——宋代杨上善。
4、“黄帝内经,中国团磨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李时中。

六、能入茶的牡丹品种是什么?

杨山,位于伊洛之南,嵩县之名山奇峰,白云飞瀑,灵山秀水,国色天成,为高山牡丹之故乡。

杨山,始于隋唐,因神医杨上善而得名。杨山凤丹牡丹被精心制成牡丹全花茶,坦稿为隋唐宫廷御用茶,便是源于这位神医。

嵩县杨山的得名,今人误传为因杨六郎屯兵而得名,实际上杨六郎从未在此屯兵。在唐代,此山已有杨山之名,它是杨上善故里,杨山因杨上善而得名。

杨上善(公元氏游575-681年),出身于中医世家,陆浑县杨村(今嵩县坂大墁)人。这里是古老牡丹品种--凤丹白的原产地,而凤丹是唯一能入茶入药的牡丹品种。杨上善系统总结了牡丹花茶让核孝的制法,创制了牡丹全花茶。因为仅用牡丹花瓣入茶,并无多大疗效,因为其主要营养成分在花蕊。牡丹全花茶的制作工艺,后来记载于《陈氏香谱》中,工艺非常复杂。

七、古籍中的目下纲简介

目下纲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手纯。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为目下纲。”目纲为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卜薯灶型扮或作目下网)。

详见百科词条:目下纲 [ 最后修订于2015/12/22 17:02:52 共1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八、天师(对有道者的尊称)详细资料大全

天师: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天师原是道家 始祖—— 轩辕黄帝对老师 岐伯 的尊称。

后世有道者有称天师的,如东汉葛玄天师,东晋许逊天师,北魏寇谦之,南朝陆静修,唐杜光庭,宋萨守坚等高道大德。

在古代小说中,天师通常有起死回生、治病救人的本事,深受百姓爱戴。而道教创始者祖天师张道陵的子孙,亦承袭天师大真人这一称号。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日:「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 郝超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天师 、岐天师
  • 别名 :岐伯,岐锋猛天师
  • 国籍 :中国
  • 民族 :华夏族
  • 出生地 :庆城县
  • 职业 :太医 、帝师
  • 信仰 :道家
  • 主要成就 :中华医学鼻祖

    开创岐黄之术

    最早享有天师称号

  • 代表作品 :《庄子》
简介,尊号考证,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四大天师,

简介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太医,兼司日月、 星辰、阴阳、历数,被尊称为“ 天师 ”。黄帝曾使岐伯遍尝百草,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所以后世岐黄并称, 尊为医学始祖。中国不少医学名著多假托岐伯或黄帝咨询岐伯而作,如从汉代起便广泛流传的《黄帝内经·素问》即是。史志对岐伯多有记载,《史记·孝银轿武本纪》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资治通鉴》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南宋郑僬《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张隐庵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里说,“ 天师,尊称岐伯也。 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黄帝尊岐伯为天师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银搏桥。” 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处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金华: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尊号考证

黄帝时官名。相传为帝王之师。 岐伯 为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乃问于 天师 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唐·王冰注:“ 天师,岐伯也 。” 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邪传》注:“天师,尊之号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天,乃至尊无对之称,而称之为师, 又曰天师,帝之尊岐伯者如此 。” 明·吴昆《素问吴注》:“ 天师,尊称也,谓 歧伯 。” 明·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内经》一书,乃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 天师 。”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 天师,尊称岐伯也。”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岐伯为帝师,故使臣称为 天师 。”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黄帝称天师,见《庄子·徐无鬼》、《韩诗外传》及《说苑》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思见凤凰之象,以召天老。’天老,盖天师耳。”

北天师道

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认的 道教 天师 —— 寇谦之 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 除去张道陵等“三张”伪法的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 天师 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 三张 (指张陵、张衡、张鲁) ,租米钱税以及男女野外群体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道教,除去“ 三张 ”。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 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 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 三是革除的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 四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 五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 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 寇天师在北方“去除三张伪法”,是影响深远而得到贯彻的。后来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就与龙虎山张氏素无瓜葛。然而据载,王重阳所传的钟吕丹法就与茅山上清派本经《上清黄庭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邱祖也曾领受上清法箓,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罗箫台袍……据考通行全国的《全真正韵》亦源自茅山上清。

南天师道

天师道派系之一。刘宋道士陆修静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以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为了完善斋醮科仪,他一是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 张鲁自立汉中 张衡之妻以道术养生,有少容,往来刘焉家布道。刘焉悦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苏固后,断绝斜谷,复袭杀张修,利用其祖、父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立,因张鲁不顺,遂杀其母及弟。张鲁于是自立于汉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张道陵天师 张鲁的管理 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建立了一个道王国,划分为二十四治为政教合一的教区。他沿袭张修的一些旧章法,又作了增饰,仍称天师道。张鲁教团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规,尊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平学道者,初仍按张修鬼道习惯称“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张陵教规称“祭酒”,以治头、大祭酒统帅道民,以三张为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还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收租米、编户着籍等教规。张鲁的教团保持了张陵的黄老信仰,还比张陵教团更适合四川民情。张鲁教团自称天师道,社会上俗称为五斗米道,或仍称为鬼道。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迁,次年亡,葬邺城。张鲁道团北迁后,信徒遍及全国,许多豪门士族纷纷入道,天师道教名始显,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 改造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 天师之名,来源于《 太平经 。《隶续》载汉末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已自称“天师道”,但社会上对三张教团多称为“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鉴“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亦称何昙“奉天师道”,说明魏晋时史家对除对孙恩、卢循等民间天师有米道之称外,已承认了天师道的教名。据说张鲁之弟张卫因不肯降曹而战死,张卫之第四子张盛夫妻沿江入吴,定居江西龙虎山修道,传至唐末,渐渐发展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团,宋代受朝廷囗封,称正一道。《张天师世家》载张鲁子孙传龙虎山道团事,唐宋以前世系于正史无征,有待考证。

四大天师

道教四大天师: 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 神话四大天师: 张道陵、葛玄、许逊、邱弘济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杨上善的8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正柴胡饮

下一篇:勿让爱情退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