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 健康知识
- 2024-04-23
- 100
十二经脉循行图(有动画哦)
今天向大家介绍胸、腹、背部最常用到的一些腧穴。
一、胸部要穴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女性卧位取)。功用:诊治胸肺疾病要穴。
笔者按:膻中穴被称为“气会”,位居胸部正中,对胸部器官,尤其是肺脏的疾病,如咳嗽、喘、胸闷等,都有很好的诊治作用。临床所见的咳喘患者,无论得病久暂(慢性病患者尤其显著),往往可以在膻中穴处发现明显压痛点。对该穴的针、灸、推拿,也常常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作用。
宋代针灸大家王执中,在名著《针灸资生经》中提到一则医案,即是单凭此穴来治疗的。“有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所谓“应”,这里主要指压痛;“冷针”即是今天最常用到的毫针。除用治肺脏疾病外,本穴对女性出现的乳腺增生也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其理就在于,乳腺增生本身虽多由痰湿寒瘀等所致,但其发作毎与气滞有关。膻中穴最善治气,又正处两乳之间,故能起效。不过治疗前,还是离不开诊断的步骤,即如王氏医案中所讲“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有“应”,则表示此处为藏邪之所,针灸按之则有效;无应,则效不可期。胸部腧穴由于与心肺距离较近,针刺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今天临床一般较少选用。而膻中穴则不然,此穴下方正是胸骨所在,针刺操作十分安全。胸部其他腧穴,笔者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二、腹部要穴1.中脘定位:肚脐与胸剑联合(俗称“心口窝”处)连线的中点处。功用:诊治胃肠病之要穴。
笔者按:此穴位于上腹部之正中,胃肠出现疾病时,常常可在此处出现异常反应,如硬块、条索、压痛等。笔者在临床见到不少女性朋友,经常在中脘穴上下出现硬块。
严重者可大如鸭蛋,坚硬如石,且常随情绪变化减轻或加重。针刺中脘时,也可感到针尖如刺钢板一般,分寸难行。这种情况,通常多是在腹中先有一寒痰瘀血互结形成的“核”,遇到情志不遂时,气在腹中“痰核”周围大量聚集不化所致。计剌中脘穴,及小腿足三里穴,配合肝经太冲,病情一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缓解。
2.天枢定位:肚脐两侧二寸(约三手指宽)处。功用:诊治肠腑疾病要穴。笔者按:天枢是诊治肠腑疾病的要穴,腹泻、便秘患者,无论急性慢性,多可在本穴附近我到异常反应点。针灸、推拿皆可用来治疗。由于下面有一则用天枢穴治疗的验案,这里对本穴的应用方面不作过多讲解,主要与大家一起分析下天枢穴起效的机制,再一起回忆下针灸治病的道理所在。腹泻与便秘的主要病位都在大肠,却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病症:前者是排便太过,后者是排便不及。但用针灸方法治存疾病时,却都可以用天枢穴来实现,道理何在呢?首先还是一起回味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人体是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一般来说,人体不会主动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人体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各种反应,都是出于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举例来说:手遇到滚烫的水会立刻拿开,是为了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烫伤;吃了不干净或有毒的食物会呕吐腹泻,是为了避免这些有毒的物质留在体内造成更大的伤害;肺脏感受寒邪会出现咳嗽,是为了尽快地将邪气排出体外,恢复肺脏的生理功能;人体器官组织受到损害会出现疼痛,是为了提醒人体注意,不要让伤害继续加重。但人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只靠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无法将病邪完全驱逐出去;尤其是对于体质偏虚的朋友。
这时上述的“人体智慧表现”往往就成了一种让人头痛的病症,如长期的咳嗽、腹泻,缠绵难愈的各种疼痛。这时,就需要一些外界的力量,来帮助人体早日渡过难关了。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人体,对疾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又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人体摆脱疾患。西医是以“霸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譬如两军巷战打响之际,我军以核弹投入街巷之中,一时间敌我皆损,灰飞烟灭,万物归空。战后,人们再从一片瓦砾中站起,逐步开展国家建设,恢复生产生活。不过核武终归不应作为常规战的首选武器。中医是以“王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外有强敌入侵时,则派遣海(利小便)、陆(通大便)、空(发汗解表)三军,驱逐邪气,速战速决;内生不肖,则备有一盆凉水以令清醒(寒以清热)、一盆炭火以暖其心(热以散寒)、一队交警以疏导拥堵(行气活血),一队子弟兵以填海屯田(燥湿化痰);外内平息,国力不济时,又以无为之治以休养生息(养阴血),鼓动士气以谋求发展(益阳气)。诸般治法,外有廉颇平定四夷,内有相如治理国政,如此将相合璧,方成王道之法。针灸是以“帝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以针灸治病,其实并未向体内派驻一兵一卒。能赖以为治者,一曰“治神”,二曰“调气”。神贵宁,气贵行。神乱不治则举国昏聩无度,气滞不行则政令难施,地方作乱。治神之要,在养精血而安神志,尚理三阴;调气之要,在复气血周行之本,须调十二脉。如此神气动静为生之主要,针灸明乎此,堪为帝道。具体到针灸治病之理,又与上文所讲人体自身的智慧密不可分。
人体是自然界至为精妙的杰作,自然之道在和谐,和谐之法在阴平阳秘,阴阳之要在中正平衡,中平之意在于自稳。人体的自稳性,正是很多疾病可以自愈的道理所在。
真正疾病发生时,大则出现全局性的神病,小则出现地方性的气病,自稳之机受到约束。
医以微针治其神,调其气,譬如累卵之危得以化解,摧城之险得以排除。自稳之机得复,则疾病可除。故针灸治病之关键有二:一在择时,二在选地。择时即选择正确时机,选地即选择恰当腧穴。或谓之: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作正确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天枢。天枢位列肠腑之上,又处脐之两侧,是肠腑气机升降之枢纽。古人以六腑象天,五脏象地,此穴故有“天枢”之名。针灸此穴,最善理肠腑气机。
肠腑运行疾患,无论太过之泻(实下降有余,上升不足),与不及之秘(实上升有余,下降不足),都是在肠腑之地出现的“气结”。欲解此地之结,天枢即为正法。再合以阳明经之“应”处,则结无不可解矣。
3.关元、气海两穴位置相近,功效有类,故合一而讲。定位:关元在脐下三寸(一掌宽)处;气海在肚脐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功用:补益要穴。笔者按:两穴位居脐下,是历医家、道家都非常重视的补益要穴。相比而言,气海更偏于补益一身之气,关元更偏于温育元气。所谓元气,孕于肾中,为一身生命活动之根本。这里留下一点供大家思考:气属阳类,而背为阳,腹为阴,最善补气之穴,何以在腹而不在背?
三、背部要穴
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计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这里就不做细解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
病案
李某,女,50岁。主诉:舌痛10年。现病史:1996年开始,自觉舌尖疼痛,至夜及安静时加重。当时未予重视。近3年来,舌痛逐渐加重,位置走串不定,影响睡眠。经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灼口综合征”,予止痛喷剂,疼痛暂时缓解,但停药即作。后经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1983年生产后,曾患下肢静脉炎,经中药治疗痊愈。
刻下症见:舌烧灼样疼痛,舌尖尤甚,舌体、颊内侧、上颂部走串样疼痛;疼痛在安静时及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疼痛得饮食可缓解。患者身体偏胖,性急易怒。
饮食可,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夜寐不安。目干涩,耳鸣。脉两关上滑,尺沉。舌淡白,苔白腻,舌尖部略红,未见糜烂及出血点。以下试从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角度,对上述病例进行分析。
经络辨证分析
将《内经》中涉及的所有与舌相关的经络内容总结后发现,与舌发生联系的经络包括: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络三条经络。三者在循行方面与舌的联系,按《灵枢·经脉》篇原文记载如下:足太阴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从三条经文的记载来看,足太阴经直接与舌本相连,散布于舌下,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足少阴经主要分布在舌的两侧;以上两条经脉的主干均止于舌。手少阴络则是在循行过程中联系到舌,止点在于目系。接下来,在主病方面:足太阴经“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足少阴经“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手少阴络主病“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分析三条经文可以发现:足太阴经所主的与舌相关的病症,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舌本自身的病变;足少阴经所主病症,则与肾脏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而手少阴络主病更趋向于舌在发音方面的异常。综合比较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络三条经络在循行和主病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此例患者出现的舌痛,在经络方面当属足太阴经证。即此例患者的病位在于足太阴经。关于辨识病性虚实的问题,《灵枢·卫气》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该篇在论述十二经标本后提出:“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本例舌痛其病位在上,病性属于第四种“热痛”。因此,该病症当属实证。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对本例病症的经络辨证结果,即病位在足太阴经,病性为实。根据辨证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治疗过程中的选穴和手法。根据《灵枢·卫气》篇中对足太阴经标本的论述'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表示舌本发生的疾病,其治疗当选足太阴之本穴“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即今日之三阴交穴)为主穴治疗。据此拟定针灸处方为主穴:三阴芄配穴:脾俞。针刺手法:泻法。
以上病例的诊治过程,大致体现了经络辨证的基本步骤
1.出与病变局部有关的所有经络;2.辨识疾病病位在于何经;3.判断病性虚实;
4.确立临床选穴方案和针刺手法。
上一篇: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的区别
下一篇:橘子皮有17种难以置信的神奇用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