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正文

审美观的论文(2)

关于审美观的论文

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美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以积淀理性的感情形式进行教育,以美启真。

它不仅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而且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

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洞察历史,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揭示事物及社会的本质,能使人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世界。

而且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

列宁把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审美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

艺术与审美论文_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论文_审美论文

[9]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的想象力,是音乐,是艺术,是大自然。

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

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

审美教育把受教育者带入想象的世界之中,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进而带动表象储存,进而更新组合,构成现实中没有的新意象。

这种实践性想象力可以培养人能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使它在自己心中变成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事物,这就使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认识性的想象力和实践性的想象力都得到增强。

这些能力对智力的完善不仅有调剂,补充意义,而且具有促进,激发作用。

第三,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它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审美主体性。

人都有爱美的天性,人的生活需要欢乐,人希望得到愉悦,得到美。

这种爱美的天性是社会历史实践决定人的追求。

作为社会的人,总要寻找他认为美的东西,美的生活。

因此,审美教育不需要强迫,灌输,也不能借助意志,毅力,它完全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

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

席勒在谈到美育的特点时曾说:"美育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美育王国的基本法律"。

[10]这不仅指出审美教育是用一种自由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还说明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审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美论文_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论文_艺术与审美论文

(三)审美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

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

人们恰恰是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道德,自由即意志选择自由。

审美境界可促使个体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和高尚的人格,也正是这超越道德束缚的审美境界蕴含着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得失,因而具有"舍生取义"的高尚道德行为。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

所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查,它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统一。

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

别林斯基说:"美与道德是姐妹"。

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也就是说,缺乏美育的德育是不彻底,不完全的德育,它对人的影响将始终停留在外在的,肤浅的层面,而不能达到人的内心深处,造成完全的人格;而缺乏德育的美育则是狭隘和封闭的美育,它将因此而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只有依赖德育才能将美育的触角伸入广阔的社会领域。

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首先让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11]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提高内心的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

审美论文_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论文_艺术与审美论文

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美学的知识的贫乏导致进入高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严重的先天不足。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

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

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当代审美教育的现状问题,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建设性的话题,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对审美教育重建进程的话题。

这里,我们从中国当代文化的角度出发,就"什么是审美教育"和"当代中国审美教育发展趋势"谈一点看法。

传统的误区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当代中国文化现实正朝着一个审美化的趋势发展,而审美化则广泛地融入了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并构成了感性与理性,历史与当下,

个人与社会,享受与创造,现实与幻想等种种矛盾,这些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造了色彩缤纷的美的表象,同时也带来了在今天这个时候能够感到的人文精神的恐慌。

正是这种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的审美化现象面前,当代审美教育活动首先便突出了对于"什么是审美教育"问题的把握要求,并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实践方式进行思考:

显然,不管事情真的会像人们设计好的那样去发展,在传统思想上的审美教育,其在实践方式上总是与艺术活动,艺术技能训练相联系,在观念上,则与"寓教于乐"[12]的原则相同一。

因此,在相当普遍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往往不具备自身独立的权利,而是体现为个体艺术技能训练活动。

由此,人们相信审美教育总是具有体验的和令人身心快乐的作用,所以常常以艺术和艺术审美活动(欣赏,创作)来作为对人们审美教育的途径。

那么今天的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技能能否真正全面建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体系,这将向传统思想上的审美教育提出疑问!

(一)"寓教于乐"的现实缺陷

在传统思想上,"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本体基础,在思想与实践相统一的前提下,"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把精神陶冶当作一种绝对经验理论,并以自身活动对此理论进行证明。

因此,一方面,审美教育处处体现着精神陶冶活动本身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精神陶冶的指挥下,审美教育活动又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经验的否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在"寓教于乐"中成为一个标准的绝对规范的知识体系。

一是这种以"寓教于乐"模式得到肯定的审美教育活动,是将陶冶当作一个终极目标对待,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实际上把人的个体自我认识的知识世界视为渺小的,无意义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所谓"精神陶冶"只是一个不断远离人的生存现实,不断否定个体自我经验能力的知识体系,这样做的结果,

使审美教育最终带领人们偏离了个体的发展,走入一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天地之中,抑制了个性,创造性,最终将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可以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化现实的"审美化"现象中,这种"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标准的知识体系内容,

与人的现实文化观念和精神活动之间的相互分离,足以说明当代审美教育的普遍失效,脱离了人的自觉性,创新意识。

二是"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其道德主义从根本上阻断了当代审美教育多样性实践途径,并使审美教育活动普遍异化为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

显然,"寓教于乐"之"教",实质是泛化的道德训化,教养。

质言之,"教"之于"乐",其根本指向不在于整体的人的发展,而是以"乐"的功能形式要求对道德规范进行维护,是道德教化的特殊手段,而审美教育则丧失了自身真实独立的价值地位。

从而,造成了受教育者形成了错误的欣赏习惯的现象:"好人坏人"模式。

传统思想上出现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中,已经成为审美教育活动的根本性错误。

因此,当代审美教育不得不对传统的"寓教于乐"提出深刻质疑!

(二)审美教育简化为"技能主义"

在传统思想形式上,审美教育活动往往被简化为艺术技巧,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人的特殊能力。

由此,审美教育成了一种人的"资格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也成为认证资格的过程,换言之,审美教育活动以及由此养成的个体艺术技能,转为对个体生活的漂亮包装。

这一点,就弗洛姆在批评现代教育制度的时候所揭示的:"它的目的主要是授予个人在工业文明中立足所需的知识,按照需要的模式塑造他的性格"。

[13]这一指责虽然主要针对整个教育倾向,但它其实也很能够说明对审美教育的简化,除了形成审美教育活动中的"技能主义"倾向,再也不能为人的真正健全的审美教育增加更有用的东西。

第一,审美教育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当作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的全面过程。

这样,审美教育在强化了"学习知识"这个目的的同时,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创造力及其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由于这种学习本身仅仅是个体艺术技能的掌握,因而,作为技术学习方式的"审美教育",必然无视人的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其结果只能为人的片面发展提供投机机会,并因此强化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单调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把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学习绘画,学习钢琴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的原因。

第二,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审美化进程中,"技能主义"的审美教育活动,虽然强化了个体生活的感性享受能力和形式化功能,却无法指导人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判断。

由于在"技能主义"实践中,审美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被简化,甚至局限在个体艺术技能的训练,学习行为之中,个体从中所获得的仅是一张艺术技能的"资格证书"。

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审美进程中,审美教育仍然是形式上的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人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判断仍然被淹没在"艺术技能"的游戏中。

发表评论